塔里木盆地的气象卫星热红外信忽可以分为五个灰阶段,它们分别与五个构造层在地表下3一多天脚深处的平面分布相时应,从而显示了沙漠履盖下的构造轮廓,据此提出藏油的有利构造带。
探讨了综合利用遥感TM图象信息与专题图件、地面调查资料等空间数据及领域知识,进行森林立地自动分类的复合决策方法,并给出了试验分类的结果。
从理论上论证了TM图像的空间分辫力能够满足1:5万专题调查制图要求;分析了常规方法制作I:5万TM影像图存在的缺陷;总结出“数字播插值放大、光机复合处理”制作1:5万TM影像图的整套技术,并对影像判读和转绘成图过程中需特别注意的一些关键问题进行了简要阐述。
通过野外实地浏试,对土壤、植物、水体、岩石这四类主要地物的波谱特性进行了探讨,并对其它地物的波谱特性随不同测试条件的改变作了对比分析,反映了我国南方典型地物的波谱特性。
简要介绍了遥感在浙东火山岩发育区1:5万区调基础地质研究中的应用;并提出合理的工作方法和程序。
在利用遥感调查土地利用现状、林业资源现状等工作中,采用TM影像线性代数增强、多时相结合等几种方法有效地提取了所需的专题信息,进一步提高了分类精度。
采用遥感和常规手段多元信息综合分析的技术方法,系统论证了黄水河地下水库这一大型水利工程的区域环境、水源条件、建岸条件和环境后效问题,使工程设计有了新的提高。
概要介绍了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国近海表层环境因子测报”、“海洋航空遥感数据处理技术研究”的进展和项目推广应用情况。
简要地介绍了在我国地震研究中,遥感技术的应用概况。其主要内容包括地震构造和活断层研究,地震危险区评定,现代构造应力场的分析,地震灾害调查及区域构造稳定性研究;并就遥感技术在地震研究和地震预报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
简要概括了地质灾害的危害及遥感技术在减灾中的作用,着重介绍了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预测、监测和调查研究中的应用,并简要地展望了今后的发展趋势。
欧空局、日本和加拿大分别计划在1992年和1994年发射各自的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卫星(SAR),分别称为欧洲地球资源卫星I号(E-ERS-1),日本地球资源卫星1号(J-ERS-I),和雷达卫星(Radarsat)。与其它被动微波辐射计一样,SAR也是一种全天候的遥感仪器。
尽管SAR有全天候的优点,但在目前的三项计划中,SAR的工作特性还是单一的,如C波段的垂直极化方式(Cvv),L波段的水平极化方式(Lhh)或C波段的水平极化方式(Chh)。因此,由这些微波传感器所获得的信息,固于其仪器的工作性能,应用也受到相应的限制。我们应当对目前的SAR现状有一个正确的理解。本文中主要论述了大雨对SAR、X、C、L、P波段的影响,单参数SAR资料的固有特性,及进一步极化的S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