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刊40周年专刊
施建成, 蒋玲梅, 程洁, 赵天杰, 崔慧珍, 潘金梅, 雷永荟, 郑超磊, 计璐艳, 姬大彬, 王永前, 熊川, 王天星, 冯伟, 张永强, 张选泽, 游冬琴, 胡斯勒图
以青藏高原为核心的“亚洲水塔”区具有地形复杂、天气多变的特点,特别是高山地区地面观测站点稀少。现有遥感观测在能量与水循环要素监测方面缺乏系统性,观测精度有限,难以全面揭示亚洲水塔区水量平衡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专题项目支持下,本研究系统开展了青藏高原能量与水循环卫星遥感观测研究,取得以下主要成果:研制和共享了15种能量与水循环关键要素的卫星遥感数据集,改进和发展了各要素的卫星反演方法和技术,构建了亚洲水塔区域能量平衡(6种)与水循环(9种)关键要素的卫星组网观测系统,涵盖云、辐射、地表温度、发射率、反照率、净水通量、大气水汽、土壤水分、土壤冻融、积雪覆盖与雪深、陆地水储量与水体变化等参数,生产了高精度、时空连续和高时空分辨率的能量和水循环要素的系统遥感数据集。基于该数据集的系统分析表明:青藏高原地表蒸散发多年平均空间分布格局受降水分布控制,表现为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蒸散发在大部分区域(干旱和半干旱区)主要受水分条件控制,仅在少数湿润区域受辐射因素主导。影响高原蒸散发的能量和水循环的其他要素如地表下行长波辐射等能量参数呈现增加趋势,地表反射率呈现下降趋势,与积雪覆盖度的降低趋势相比具有显著的相关性;此外大气水汽、土壤水分、湖泊面积以及陆地水储量等水循环关键参数均呈现出显著的增加趋势,而积雪覆盖度和地表年冻结天数呈现减少趋势。总体而言,自2000年以来青藏高原总体呈现出变暖变湿趋势。本研究提供的数据集有助于支撑遥感与模式结合,促进区域气候-陆面和多圈层水文的模式的验证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