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第40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5-05-20
  

  • 全选
    |
    水体遥感专栏
  • 李嘉怡, 邓孺孺, 燕艳, 郭昱, 李玉华, 李依玲, 熊龙海, 梁业恒
    遥感技术与应用. 2025, 40(2): 265-274. https://doi.org/10.11873/j.issn.1004-0323.2025.2.026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水质遥感采用的信息主要集中在影像低值区,对大气辐射传输过程的吸收和散射作用尤为敏感,大气校正是水质遥感的关键一环。目前主流的大气校正方法虽具有一定普适性,但固有大气模式未能高效反映成像时的大气条件及水汽影响,精度仍有待提高。为实现水体高精度大气校正,基于辐射传输机理,利用Sentinel-2数据,通过直接从影像中提取清洁水体像元作为大气控制点,获取包含水汽影响的成像时大气参数进行大气校正。将该方法与FLAASH和Sen2Cor进行对比,结果表明:①该方法校正后的水体影像光谱与实测光谱趋势一致性高,相关系数在0.856以上,均方根误差在0.017以下,反射率接近真实值;②该方法校正后的影像不仅能有效提取自然界复杂边界水域,提取比达96.78 %,Kappa系数为0.958,更能提取小面积水域,提取比达89.68 %,Kappa系数为0.871。采用该方法对Sentinel-2数据进行大气校正,更适用于水质遥感。

  • 杨思懿, 杜成功, 姜苗苗
    遥感技术与应用. 2025, 40(2): 275-287. https://doi.org/10.11873/j.issn.1004-0323.2025.2.027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洪泽湖是苏北地区最大的供水水源地以及南水北调工程东线的水源调蓄水库,其水质状况直接关系到沿线地区的供水安全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其中,水体透明度是衡量水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在水生态系统中起重要作用。以洪泽湖为研究区,利用野外实测透明度数据和光谱数据,基于Landsat-8 OLI遥感数据,构建适用于洪泽湖透明度遥感估算模型,验证结果MAPE和RMSE分别为19.8%和0.07 m。将构建的模型应用到2013~2022年洪泽湖Landsat-8 OLI影像上,得到如下结论:①透明度年际变化平均范围在0.18~0.25 m,最高值与最低值分别出现在2019~2020年和2013~2014年,3个湖区整体变化趋势一致,成子湖湾透明度最高,淮河湖湾最低;影响湖区透明度主要因素为风速,其中输沙量是淮河湖湾主要影响因素。②透明度月际变化从1~8月呈上升趋势,8月后逐月下降,最高值0.36 m出现在8月,最低值0.20 m出现在5月;湖区透明度主要受风速影响,成子湖湾和溧河湖湾受气象因素影响明显,淮河湖湾受输沙量及通船等多因素共同影响。

  • 龙海波, 赵朵, 张丹怡, 黄昌
    遥感技术与应用. 2025, 40(2): 288-295. https://doi.org/10.11873/j.issn.1004-0323.2025.2.028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河道流量的监测向气候变化、水资源的监测、水土保持、陆地水循环、洪涝灾害的预防等多个方面的研究提供数据基础,对河流水资源分配及其周围生态环境的监测具有重要的意义。全球范围内,水文站呈现数量减少、空间分布不均的特点,很多河流难以得到连续、完整的流量数据。鉴于此,本研究提出一种使用哨兵1号内陆水监测系统(SIMS)提取河流水体,结合数字高程数据获取水力学参数,使用曼宁公式估算河流流量的方法。选取黄河干流的河曲和府谷段为例,以两个水文站的观测流量为参考进行精度验证。结果表明,在河曲站,该方法估算结果与研究区域水文站实际流量数据具有较高的拟合度,纳什效率系数高达0.89,均方根误差为37.92 m3/s。但是在府谷站,其效果相对较差,纳什效率系数仅为0.10,均方根误差为135.60 m3/s。其主要原因是河道冲淤变化大,断面形态具有不确定性。考虑到所用数据均为全球开放获取数据,该研究成果有望为无资料河流流量监测提供一种新思路,服务流域水文水资源研究。

  • 段梦蝶, 陈浩, 彭焕华, 谭昌淼, 夏浩南, 石倩
    遥感技术与应用. 2025, 40(2): 296-307. https://doi.org/10.11873/j.issn.1004-0323.2025.2.029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准确获取季节性湿地信息不仅可以完善多学科交叉的湿地科学体系,而且为湿地的修复工程提供科学依据,对保护湿地、稳定地球气候等具有重要意义。利用Landsat遥感影像,借助Google Earth Engine云平台,对近30年东洞庭湖的季节性湿地及其详细类别进行自动化提取。首先基于东洞庭湖湿地水陆交替的典型性特征,使用随机森林分类算法获得季节性湿地的范围,然后构建季节性湿地类型信息决策树提取模型对季节性湿地细分类。结果表明:①本研究可有效提取湿地信息,季节性湿地分类的平均总体分类精度和Kappa系数分别为88.25%和0.86,季节性湿地细分类的平均总体分类精度和Kappa系数分别为93.28%和0.92。②1989~2020年东洞庭湖湿地面积整体上呈现增—减—增的趋势,其中永久性水域总面积增加了154.02 km2,季节性湿地总面积减少了54.11 km2。本研究所发展的基于Landsat长时间序列影像的季节性湿地信息提取方法,可为季节性湿地的动态变化等相关研究和决策提供技术支撑。

  • 黄胜华, 谢勇, 李家国, 张宁, 杨柳忠, 余涛, 陈兴峰, 李佳琦
    遥感技术与应用. 2025, 40(2): 308-320. https://doi.org/10.11873/j.issn.1004-0323.2025.2.03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深圳市自2016年大力开展黑臭水体整治工作以来,城市水环境得到大幅度改善,但是仍有部分新增黑臭和返黑返臭水体的存在,利用遥感手段监测新增黑臭水体、监督黑臭水体治理、监管治理成效能够推动深圳市的黑臭水体治理与水环境保护。基于2次大规模地面实测数据与高分系列高分辨率卫星影像,构建了深圳市黑臭水体识别模型,提取了2013~2023年深圳市建成区黑臭水体空间分布。研究表明深圳市黑臭水体具有明显的西重东轻且由西部向东逐步扩张的空间分布特征。2013~2016年黑臭水体数量众多且逐年增长,2017年通过加强治理,黑臭水体数量逐年下降。此外,基于10年长时序黑臭水体时空变化,分析社会经济要素与黑臭水体演变的相关性,整体的研究结果表明影响深圳市黑臭水体空间分布的前3个因素是非户籍人口数、第二产业经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其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68、0.42、0.41。深圳市黑臭水体是快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中环境治理滞后的典型表现,后续应将黑臭水体治理与区域产业升级、优化非户籍人口公共服务配套相结合,从源头降低污染负荷。

  • 数据与图像处理
  • 翁汪磊, 孙伟伟, 任凯, 彭江涛, 杨刚
    遥感技术与应用. 2025, 40(2): 321-331. https://doi.org/10.11873/j.issn.1004-0323.2025.2.032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领域自适应将源域知识迁移到目标域,用以提升高光谱遥感影像在不同场景下地物分类精度。高光谱影像的领域自适应分类方法发展迅速,然而目前缺乏不同典型方法的对比分析。因此本文归纳总结领域自适应分类方法为概率分布适配法、特征选择法、子空间学习法、深度域适应法四大类,选取8种典型方法,利用帕维亚中心、帕维亚大学和HyRANK 3个标准数据集设计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深度域适应方法优势明显,其中拓扑结构与语义信息传输网络法的总体分类效果和计算效率整体上最优。

  • 于焱淼, 王倩
    遥感技术与应用. 2025, 40(2): 332-343. https://doi.org/10.11873/j.issn.1004-0323.2025.2.033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综合利用多光谱遥感图像中的丰富光谱信息和空间纹理特征,提出一种基于Gabor-CVA的变化检测方法,提取变化范围并识别变化类型信息。针对同一地区不同时相的两幅遥感图像,一方面在主成分分析降维后,利用Gabor核函数提取多尺度、多方向的空间纹理特征,计算纹理差值向量和纹理向量夹角,另一方面通过变化向量分析法(Change Vector Analysis,CVA)计算光谱差值向量和光谱变化强度,然后在纹理向量夹角和光谱变化强度的融合特征图像上,设定阈值确定变化范围分布;接下来选择地物变化类型的样本,利用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方法从纹理差值、光谱差值、遥感指数差值中筛选出重要性较高的若干变化特征,对相应变化特征图像进行多尺度分割,根据分割图像及样本训练随机森林模型,并识别位于变化范围内各对象的变化类型,从而得到变化类型分布图。实验表明:Gabor-CVA方法在变化范围检测的总体精度为88.77%,与CVA方法相比,在漏检率减少3.06%的条件下,正检率提升了21.56%,与RF分类后变化检测方法相比,漏检率减少了5.48%,正检率提升了16.25%;在进行变化类型分类时,CVA方法的Kappa系数为0.38,RF分类后变化检测的Kappa系数为0.50,而Gabor-CVA方法的Kappa系数提升至0.75。

  • 模型与反演
  • 刘佳琳, 王飞, 韩剑桥, 戈文艳, 刘元昊, 林媛媛
    遥感技术与应用. 2025, 40(2): 344-358. https://doi.org/10.11873/j.issn.1004-0323.2025.2.034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快速、准确评估土壤含盐量对土地质量评估和农业发展至关重要,高光谱遥感作为有效监测技术提供了新途径。优化高光谱数据处理以增强特征对于准确估算土壤参数尤为关键。然而,不同光谱组合处理对土壤含盐量估算影响机制尚需研究,本研究旨在探讨非线性变换和分数阶微分组合处理下高光谱数据对土壤含盐量的估算潜力。基于榆林市60个典型土壤样本对不同光谱变换组合下的盐渍土的光谱特征进行分析;采用竞争性自适应重加权采样法(CARS)和连续投影算法(SPA)筛选特征波段作为输入变量,建立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和随机森林(RF)模型,对比分析不同光谱处理和建模策略对土壤含盐量估算能力。结果表明:分数阶微分与整数阶相比更能体现盐渍化土壤光谱的吸收特征;倒数和对数变换能有效增强光谱数据与土壤盐度信息的相关性,尤其在1 905~2 078 nm波段范围内。PLSR模型精度整体优于RF模型,采用CARS筛选特征波段的PLSR模型达到最优建模精度(R2=0.966)。研究结果为土壤盐分监测和精准农业的实施提供理论依据。

  • 遥感应用
  • 张雨桐, 凌成星, 刘华, 赵峰, 张军, 曾浩威, 王鑫淼
    遥感技术与应用. 2025, 40(2): 359-367. https://doi.org/10.11873/j.issn.1004-0323.2025.2.035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动态监测生态质量,对实现区域可持续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Landsat 5/TM影像和Landsat-8/OLI影像,通过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构建遥感生态指数,实现了大兴安岭地区1986~2020年35年间生态质量动态评价。①绿度和湿度对生态质量有正向影响,干度和热度对生态质量有反向影响,热度和绿度对生态质量的影响最大;②1986~2020年,大兴安岭地区生态质量分布变化较大,与1986年相比,大面积生态质量低或高的现象有所减少,且分布更加均匀,生态质量更加稳定;③从变化区域的相关统计可以看出,大兴安岭地区生态质量变化区域约占总面积的96.4%,生态质量变化较大;④大兴安岭火灾严重区生态质量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但大兴安岭区域整体生态质量波动较大。总体来看,生态质量分布更加稳定,生态质量水平也逐步提高。

  • 张明洋, 王成, 习晓环, 朱岚巍
    遥感技术与应用. 2025, 40(2): 368-375. https://doi.org/10.11873/j.issn.1004-0323.2025.2.036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漓江流域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岩溶山水区,水系复杂,生态地位特殊,其生态环境健康对周边区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选择漓江流域2005、2010、2015、2019年的Landsat 5/8影像,提取山地绿色覆盖指数(MGCI)和遥感生态指数(RSEI)构建指数评价模型,评估流域生态质量及变化。结果表明:①14年间,漓江流域的MGCI分别为0.428、0.505、0.558和0.635,RSEI分别为0.503、0.524、0.606和0.643,整体上均呈上升趋势;②植被覆盖和城市快速发展导致的建设用地扩张分别为漓江流域生态质量的主要积极和消极影响因素;③绿度是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多个因素中的最主要指标,RSEI得益于多因子设计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评估变化更为敏感,而MGCI可以快速评价漓江流域生态环境变化的趋势。综合生态环境质量评估,可结合RSEI的精细监测能力与MGCI的高效评估功能,从而实现对漓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的全面、动态掌握。

  • 张蓓, 蔡红艳, 夏浩铭, 蒋啸, 杨小唤
    遥感技术与应用. 2025, 40(2): 376-387. https://doi.org/10.11873/j.issn.1004-0323.2025.2.037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明确不同野火数据产品的一致性与不确定性是开展产品分析应用的前提与基础。FireCCI51和MOSEV是国际上广泛使用的两套野火数据产品,泛北极多年冻土区是全球野火发生的集中区与重要碳库,分析该区野火数据产品的一致性可对未来提升野火产品的数据精度、降低泛北极碳通量估算等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运用空间分析方法,从燃烧面积与燃烧区空间位置等方面,识别了FireCCI51和MOSEV两种数据产品在泛北极多年冻土区的一致性,进而分析了两者一致区与不一致区的地理环境特征。结果表明:①2001~2019年FireCCI51产品的燃烧面积均大于MOSEV,且两者燃烧面积的百分比差异在7%~60%无规律波动;②两种产品识别的燃烧区的空间分布一致性介于27.68%~47.14%,一致区主要分布在燃烧区集中分布的地区,例如加拿大中部地区、俄罗斯中、东西伯利亚地区及其南部延伸的大兴安岭地区,不一致区除了分布在这些地区之外,还在俄罗斯南部和西西伯利亚地区分布较多;③高程、气候类型和植被类型均对两套数据产品的一致区分布造成一定影响。在较低海拔和常湿冷温气候地区两种产品的一致区面积占比较多,在相对较高海拔、亚寒带季风性气候地区两种产品的不一致区面积占比较多,在有林草原和稀树草原地区,一致区和不一致区面积均较多。因此,未来在应用这两种数据产品时需谨慎评估,尤其是对于两者一致性较差的俄罗斯南部、西西伯利亚以及亚寒带季风性气候等地区。

  • 齐宝业, 张兆明, 龙腾飞, 何国金, 魏明月, 王桂周
    遥感技术与应用. 2025, 40(2): 388-400. https://doi.org/10.11873/j.issn.1004-0323.2025.2.038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火烧迹地是全球及区域碳循环和气候变化等研究所需的重要参数,卫星遥感技术为快速获取大区域火烧迹地空间分布信息提供了有效手段。非洲是全球火烧迹地最为集中的分布区,基于2014~2020年GABAM火烧迹地产品,采用非参数Theil-Sen趋势估计和曼-肯德尔(Mann-kendall, MK)趋势显著性检验方法,开展了非洲火烧迹地空间分布及变化研究。研究发现非洲火烧迹地较密集地分布于10° N~10° S之间的稀树草原和稀疏林地区域。2014~2020年非洲火烧迹地面积变化趋势不显著,然而不同年份间的火烧迹地面积仍具有显著差异。全球极端气候事件(厄尔尼诺、拉尼娜等)导致的气象因素(气温、降水等)异常会造成火烧迹地的年际变化。GABAM与MCD64火烧迹地产品的对比研究表明:MCD64产品难以监测小斑块和破碎斑块的火烧迹地,造成火烧迹地面积的严重低估,平均火烧迹地面积低估17.88%。针对非洲不同植被区域(森林、稀树草原和稀疏林地),研究了火烧对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植被在火烧后的恢复速度和更替能力呈现明显差异,利用GABAM火烧迹地产品能够更有效地开展火烧对植被NPP的影响分析。本研究和分析结论可以为大区域火烧迹地精细监测和碳循环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 罗甜, 郑博福, 黄云, 罗诚康, 张吉洪, 刘忠, 万炜
    遥感技术与应用. 2025, 40(2): 401-413. https://doi.org/10.11873/j.issn.1004-0323.2025.2.04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对于促进区域生态保护、评估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指导区域开发与规划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利用遥感数据,采用综合评估方法对生态环境开展评价,可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以《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为基础,建立改进型生态环境状况指数(IEI),动态评价了江西省2000~2020年生态环境及其演变特征,并进一步对生态环境状况进行了综合分区。结果表明:①2000~2020年江西省平均IEI为69.74,处于优、良和一般等级面积占比较多,均占比40%以上。②整体上看,近20年来江西省生态环境状况较为稳定,显著性降低区域分布范围小且集中,仅占全省面积的1.96%;显著性升高区域分布范围大且分散,占全省面积的9.44%。③11个地市中南昌为一般等级,其余均为良等级,其中景德镇、萍乡、赣州、吉安、抚州市超过平均水平。④根据IEI将江西省划分为11个生态地理单元,其中赣南、罗霄山东麓、武夷山西麓地区以及饶河、抚河、修水流域一带具有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景观破碎化程度较高的问题;鄱阳湖核心区和赣江下游丘陵平原过渡区则存在生境质量和植被长势较差的问题。研究结果可为江西省乃至全国其他地理单元的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参考。

  • 林金堂, 吴家培, 周玉科, 邹丹
    遥感技术与应用. 2025, 40(2): 414-428. https://doi.org/10.11873/j.issn.1004-0323.2025.2.041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陆地植被与大气成分之间的交互模式复杂,其中许多模式尚未被充分理解。在探索植被动态和气候变化方面,线性或一般线性方法已被广泛应用。然而,线性思维可能会限制我们对复杂非线性系统的理解,因此从观测数据中直接提取线性相关性背后的因果关系具有较大挑战性。利用基于状态空间重建的非线性动力学方法,结合中国气象站和遥感数据,量化1982~2015年东北中国(NEC)的植被与气候的相互作用。实验通过重建历史记录中的状态空间,检测了气象因素(温度、降水)和植被指数(NDVI)之间的因果关系。发现研究期间植被与温度、降水之间存在强烈的双向因果关系。从气象因素(温度、降水)的状态信息中可以很好地重建NDVI的值。不同的植被类型受到各种气象因素的影响程度也不同,在针叶林、阔叶林和灌木丛中受温度的影响更大。温度对植被驱动效应的强度从北向南逐渐增加,低强度区主要出现在北部的针叶林区域。在东北山区、东部平原和山区发现了降水—植被交叉映射值的轻微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降水对植被的正负影响之间的平衡受到温度的影响。当温度大于0 ℃时,降水对植被的影响从负向转变为正向。相比之下,温度对植被的影响较小,但当降水大于800 mm时,温度的增加对植被的影响呈现出大致的负向趋势。探索东北中国植被与气象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可以提高对中高纬度地区的气候变化和植被反馈的理解。本文的探索性工作也揭示非线性方法在地球科学领域具有发现新知识的较大潜力。

  • 林丹阳, 黄华国, 杨海涛, 程凯, 白孟超, 张蔷, 赵文慧, 王涵霖, 鹿海峰, 万华伟, 李令军, 郭庆华
    遥感技术与应用. 2025, 40(2): 429-441. https://doi.org/10.11873/j.issn.1004-0323.2025.2.042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精准监测与评估植被修复成效对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和环境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以往研究多基于遥感影像数据,利用植被覆盖度等二维监测指标评估植被修复成效,关注植被覆盖区域的面积变化,缺少对结构的衡量,可能限制对于生态治理效果的精准评估。为解决以上问题,本研究提出在二维光学遥感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入激光雷达技术,对生态修复区进行更全面、精确的监测。该方法通过在传统光学遥感影像得到的二维指标基础上,整合基于无人机激光雷达数据获得的三维指标,实现对植被修复成效的综合监测与评价。为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实验以北京市4个典型矿山修复区为例,基于研究区2022年的无人机激光雷达点云数据与2018~2022年的Sentinel-2时间序列遥感影像数据,分别计算了研究区的冠层高度、郁闭度、叶面积指数、冠层熵4个植被结构指标与植被覆盖度二维平面指标,利用对比分析、趋势分析等方法评估研究区植被修复情况。结果表明:从植被覆盖度来看,2018~2022年各矿区植被覆盖面积均呈现显著增加趋势,但结合植被结构指标,发现仅有一个矿区的三维结构指标与二维评价指标结果分布一致,表明此矿区不仅植被覆盖面积有所增加,同时植被结构也得到改善;而其他矿区仅植被覆盖面积有所提高,后续还需要加强对于植被结构的修复和管理。在光学遥感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入激光雷达技术是一种更加全面的评估方式,可为生态恢复成效评价工作及生态恢复工程的进一步开展提供更加准确的参考。

  • 霍艳玲, 王让会, 刘春伟, 宁虎森
    遥感技术与应用. 2025, 40(2): 442-453. https://doi.org/10.11873/j.issn.1004-0323.2025.2.044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在“四个百万亩”生态工程和“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背景下,研究阿克苏河流域及流域内典型区柯柯牙绿化工程土地利用变化下的生境质量和碳储量及影响因子,为阿克苏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提供依据,为土地利用提供指导,发扬柯柯牙精神,促进阿克苏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基于2000~2020年多期的土地利用数据,利用InVEST模型中的生境质量、碳储量模块和地理探测器模型,探究阿克苏河流域及其流域内典型绿化区——柯柯牙绿化工程区2000~2020年生境质量及碳储量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①2000~2020年间阿克苏河流域生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且小幅上升,生境质量较好的区域分布在流域上游及流域两岸绿洲,以林地和草地土地利用类型为主;柯柯牙绿化工程区20年间生境质量呈现平稳上升趋势。②阿克苏河流域碳储量在2000~2020年研究时期内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趋势,共增加13.21×106t;碳储量值高的区域呈现出“北部中部团状、南部带状”分布特征。柯柯牙绿化工程区碳储量呈现增加的趋势,与阿克苏河流域整体趋势一致。③区域生境质量与碳储量呈现出显著协同关系。土地利用类型是生境质量和碳储量主要的影响因子,因子的交互作用都呈现出双因子增强或非线性增强。

  • 黄玉帅, 王成, 王宏涛, 杨智翔
    遥感技术与应用. 2025, 40(2): 454-460. https://doi.org/10.11873/j.issn.1004-0323.2025.2.045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水库尤其是大型水库水位是洪水预警和蓄水调度的重要数据。以丹江口水库为例,利用2018~2022年的星载光子计数激光雷达(ICESat-2/ATLAS)的ATL13数据,通过提取其中包括经纬度、大地高及大地水准面差距等相关参数,从而获得水位信息并利用水文站观测数据进行精度验证,在无实测数据的情况下获得了高精度的水位数据。然后顾及水域面积、温度等因素,利用逐步回归及多元线性回归构建面积—水位关系模型,实现丹江口水库连续多年的水位估算。结果表明:①丹江口水库水位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②利用实测水位验证本文方法提取的水位精度,平均误差为0.03 m、R2=0.999;③三次多项式模型建立的面积—水位关系曲线拟合精度最好,R2=0.956、MAE=0.009 m。说明星载光子技术激光雷达为大型水库水位估算以及动态变化研究提供了科学数据支持。

  • 陈悦心, 廖顺宝, 王艳萍, 李峰
    遥感技术与应用. 2025, 40(2): 461-471. https://doi.org/10.11873/j.issn.1004-0323.2025.2.046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以京津冀地区为研究区域,以MODIS土地覆盖产品MCD12Q1为研究对象,以1:10万土地利用产品作为参考数据,对目标产品(MCD12Q1)进行分析和改进。基于土地覆盖类型及其分布与地形因子和时间序列NDVI之间的关系,首先,通过建立土地覆盖面积占比与地形因子之间线性回归模型来改进土地覆盖分类精度,改进结果总体精度和Kappa系数在原始数据MCD12Q1基础上提高了10.96%和0.12,其中平原部分总体精度提高了0.22%,非平原部分提高了22.15%;其次,建立时序NDVI图谱库,利用曲线相似性测定中的最小距离法,改进土地覆盖分类精度,改进结果总体精度和Kappa系数提高了18.47%和0.26;最后,在基于单因子改进土地覆盖分类的基础上,本文首次融合地形因子与时序NDVI改进MODIS土地覆盖产品分类。采用两种融合方案,总体精度分别提高了11.84%和26.28%,Kappa系数分别提高了0.14和0.36。本文结论:①不论是地形因子还是时序NDVI均能有效提高土地覆盖分类精度,且时序NDVI方法改进效果大于地形因子方法;②地形因子方法在非平原部分改进效果大于平原部分;③地形因子与时序NDVI融合可进一步提高土地覆盖分类的精度。

  • 陈兵兵, 盖迎春, 王生棠, 黄春林
    遥感技术与应用. 2025, 40(2): 472-484. https://doi.org/10.11873/j.issn.1004-0323.2025.2.047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西部干旱区生态脆弱,构建适宜的生态质量评价模型对干旱区生态、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绿度、湿度、热度、干度、盐度和水土保持因子构建了用于干旱区生态质量评价的遥感生态指数URSEI,并利用趋势分析和Hurst持续性分析等方法,探究了2000~2018年石羊河流域生态质量时空变化特征。研究发现:①URSEI考虑了盐度和水土保持因素,其第1主成分贡献率高于80%,集成了各指标主体信息,可提升干旱区生态质量评价的全面性。②2000~2018年石羊河流域URSEI由0.288提升为0.316。生态质量改善的面积约为10 495.75 km2,在金昌市—天祝县—古浪县沿线呈带状分布,得益于生态管控政策强化和“引硫济金”、景电二期等调水工程的实施;退化的区域面积达2 388.50 km2,分布在凉州区主城区、民勤中部绿洲等人口聚居区和金昌市龙首山矿区。③未来流域生态质量以持续不变和持续改善为主,但部分地区有从改善向退化发展的趋势,其面积约为2 231.25 km2,分布在古浪县民权乡,凉州区黄羊镇街道、永丰滩镇,永昌县焦家庄镇等,基本在各区县主城区周边,是未来城市化的主要扩张区域。研究可为干旱区生态治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 张永彬, 田地, 刘明月, 满卫东, 梁丽芳, 宋利杰, 寇财垚
    遥感技术与应用. 2025, 40(2): 485-494. https://doi.org/10.11873/j.issn.1004-0323.2025.2.048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作为我国沿海主要入侵植物,对滨海区生态系统平衡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特别是互花米草入侵对津冀滨海区的生态安全构成极大威胁。基于2000~2022年6期Landsat-TM/OLI与Sentinel-2影像,利用扩张强度、质心、标准差椭圆、分形维数4种方法,揭示津冀滨海区互花米草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分析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津冀滨海区互花米草面积从2000年的10.08 hm2增长到2022年的425.62 hm2,增长了41.22倍,扩张速度整体呈先增大后减少再增大的趋势。互花米草分布的不同区域之间呈现较强的空间异质性,2000~2015年,天津滨海新区处于快速扩张期,扩张速度为27.28 hm2/a,黄骅市互花米草缓慢增长;2015~2022年黄骅市扩张速度最快,为16.13 hm2/a,唐山市于2015年首次出现互花米草,并持续快速扩张,扩张速度为5.25 hm2/a。津冀滨海区互花米草分布以东北—西南方向为主轴发生倾斜,2000~2022年间质心整体向南移动19.09 km;南部的互花米草面积扩张速度快于北部。互花米草空间结构向复杂方向发展,河北沧州黄骅市互花米草空间复杂性高于天津滨海新区。此外,互花米草面积变化和时空分异特征受不同的政策调控影响。研究结果为津冀滨海区互花米草的控制和管理提供依据,对海岸带生态系统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 地理信息与遥感大数据
  • 梁立锋, 金汝涵, 宋悦祥, 刘秀娟, 郑丽敏
    遥感技术与应用. 2025, 40(2): 495-508. https://doi.org/10.11873/j.issn.1004-0323.2025.2.049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公共卫生事件不仅影响城市人群聚集特征,还导致情感响应的显著变化,然而,当前的研究多集中于人群聚集特征或者情感响应的单项研究,缺乏综合分析。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了一个将人群聚集特征与情感响应的结合的监测框架,探讨公共卫生事件对城市社会心理和行为的双重影响。本研究选取了西安市主城区为研究区,利用百度热力图计算人群聚集指数和潮汐指数,同时结合社交媒体数据进行情感分析,通过社会语义网络揭示人群情感响应的主要原因。数据分析涵盖了疫情控制期和恢复期,通过多源异构大数据对比分析人群聚集特征与情感响应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疫情控制期和恢复期的西安市人群聚集强度在空间上呈现明显的差异,恢复期人群聚集强度较高。同时,恢复期的积极情感范围与强度较控制期有所增强,而消极情感则有所缓解。此外,社会语义网络分析揭示了公众情绪与疫情防控政策之间的密切关联。本研究构建的框架模型不仅为公共卫生事件下城市人群的聚集和情感分析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政府在疫情防控和情感管理中的决策提供了数据支持。这一研究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推动多源时空大数据在公共卫生和社会数字治理中的融合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