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测定小麦生育期内叶绿素含量变化及分析叶绿素含量与麦蚜量间的动态关系,提出小麦蚜虫灾害遥感监测的植物生理学依据。通过1995、1996和1998年的地面光谱测量,绘制出蚜量同小麦光谱的相关性曲线,证明利用小麦的反射光谱植被指数RVI值监测麦蚜的可行性,并给出了确定小麦蚜虫防治点即百株蚜量500头左右的RVI值方法。为确定麦蚜虫害最佳防治时间提供依据。
以NOAA/AVHRR资料为主,利用GIS技术提取水稻可能种植区域,在此基础上计算各区和各县的比值植被指数和规一化植被指数,提出的水稻遥感估产比值模型和回归模型,预报浙江省的水稻总产,1998年的拟合精度和1999年的预报精度都达到95%以上.
地震灾害潜在损失评价模型的研究是综合应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估算潜在地震灾区可能的最大损失量,以及潜在震区直接和间接的最大经济损失,为震区灾后的重建提供辅助决策支持信息。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是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3S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发展,运用RS、GPS和GIS技术进行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已成为一种越来越成熟的方式和手段。从空间抽样模型理论出发,以我国黑龙江省为例,运用RS、GPS和GIS技术,通过对黑龙江省道路网、土地利用区划、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类型、土地利用/土地覆盖1 km×1 km格网数据等空间信息分布的综合考虑、分析,设计了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综合野外采样框架。框架主要包括采样区的布设、采样路线和采样点的选择等。由于以多层空间信息为采样依据,经实践检验,该采样框架具有经济实用等优点。
遥感技术的发展与地物光谱特征的研究密不可分。主要从光谱遥感发展与地质应用的趋势出发,从光谱遥感岩矿识别基础与识别技术方法两方面阐述了光谱遥感的研究进展。对于遥感岩矿的识别基础,主要阐述物谱关联和物理模型研究的技术方法与进展以及其对遥感地质应用的促进与深化。在技术方法方面,主要从多光谱与成像光谱两个层次上,分析利用光谱特征进行岩石矿物识别的研究进展及其潜力与可行性。强调了岩石矿物光谱特征在遥感岩矿识别与地质成因信息提取中的重要性。
合成孔径雷达是有源相干高分辨率成像系统,常规成像算法对接收数据进行二维匹配滤波,实现成像。由于成像系统的二维频域支持域有限,使成像系统的方位向和距离向脉冲响应为sinc函数,又SAR图像具有动态范围大的特点,使SAR图像中的强目标旁瓣使弱目标主瓣发生畸变,所以要对SAR图像进行旁瓣抑制。讨论并比较了两种自适应旁瓣抑制算法,并利用模拟数据和中科院电子所的L-SAR系统的雷达图像对这两种算法进行了实验研究。
应用ERDAS软件对高分辨率航片进行二次几何校正的研究,从中找出适合各种航片再校正的可行性方法,尤其是对地图采点模式校正方法的科学性、准确性、实用性进行了重点研究,从而获得了一种常规方法无法校正的新校正模式,即综合采点模式。而且,这项技术也完全适用于TM和SPOT等卫星图像的二次几何校正,并且提高了校正精度和速度,是一种比较实用的二次几何校正模型。
遥感应用中经常涉及到面积统计,提出了两个自动计算分类图像斑块面积的方法,逐行扫描法和点生长法。这两种算法由计算机图形学中的图形填充方法——扫描转换及种子填充方法发展而来,详细分析了两个算法过程,对两个算法的优劣进行了比较,得出点生长法算法实现简单,逐行扫描法处理速度快的结论,并给出了对一幅图像的计算结果。
城区变化检测可以提供大量关于土地利用和城市发展的信息,是变化检测技术的重要应用之一。根据合成孔径雷达(SAR)图像特点,针对城区环境的特定应用,提出了纹理差值变化检测方法。该方法采用纹理特征代替灰度信息来体现图像特点,并使用差值变化检测来获取城区变化情况。实验结果表明,对于大多数特征,纹理差值法获得了较高的变化检测正确率,检测性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在上海市商业服务业普查基础上,利用基于组件的GIS开发技术开发了上海市商业地理信息系统(单机版)。系统除了具有GIS基本的查询分析功能外,还根据商业管理与分析的特点,开发了商圈生成、商业网点的自动定位、网点分布的集聚度分析等功能。对系统的功能设计、界面设计以及开发技术进行了介绍,并总结了系统的特点。
利用TM陆地卫星资料提取的辽宁省水资源数据信息,以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View3.1为依托建立了辽宁省水资源电子地图显示系统。提供地表水、水利工程、地下水的空间与属性数据的显示、查询,并利用ArcView3.1自带编程语言Avenue开发了中文属性信息提取、文本层提示、整体与局部显示等功能,形成了一套操作简单、可视化的中文界面的GIS显示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