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全球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对区域环境的破坏,生态系统环境正在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可持续发展。因此对生态系统健康与否的诊断变得非常必要。在中国西北地区,随着沙漠化、水土流失、沙尘暴频发,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非常脆弱。研究以甘肃省山丹县作为干旱半干旱典型研究区,选择压力、活力、反弹力作为生态系统健康模型的3个诊断指标,建立干旱半干旱区地区生态系统健康模型。其中压力利用实际载畜量的计算得到活力由1.1 km分辨率年内最大化NDVI获得 反弹力利用每个栅格的多年NDVI变化能力获得。结果表明:山丹县草地近年来生态健康的状况总体显著下降,1990年所有栅格的平均健康值为0.0572,而到了1999年下降为0.032 2,下降幅度达到43.7% 在山丹县内,生态健康的值相对较高的是山丹军马场草场,这里的植被是覆盖度高,且大面积连成一片 少量的最高值出现在最南部的高中覆盖度草地,它的周围是灌木丛 山丹县其它地方草地是生态健康值很小的,分布在整个县的北部绝大部分。
针对深圳市生态绿地信息系统的规划需求,利用Landsat ETM+影像通过对3种图像增强方法(原始波段组合、差值运算、NDVI与其它波段组合)进行比较,集中探讨了深圳市绿地信息提取的最佳方法。结果表明,NDVI与其它波段组合法对于深圳市绿地信息的提取,可以得到比较理想的绿地分布信息,达到了城市生态绿地监测的要求。
利用多时相的卫星遥感影像Landsat TM/ETM+为数据源,对厦门近岸水域悬浮物浓度分布及其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分析。研究发现修正后的归一化水体提取指数(MNDWI)能很好地剔除非水体信息,研究应用该指数法并结合矢量层数据对研究区进行了准确提取。由于红光波段与悬浮物浓度呈现较好的线性相关性,研究将利用该波段数据来反映悬浮物浓度状况。利用建立的浓度等级划分标准对不同时相影像进行浓度等级划分,并采用分级后比较和影像差值法等变化检测技术清晰地反映了不同年份间悬浮物浓度的时空变化。研究结果显示,厦门近岸水域悬浮物污染状况总体较好,但是研究年份间悬浮物浓度均值仍呈升高趋势,升高的区域主要位于九龙江入海口和同安湾。
变化检测是通过分析多时相遥感图像实现土地利用动态监视的一种有效方法,但在变化检测 分析前,需要经过辐射校正消除光照等因素对地物光谱辐射的影响,使同一地物在不同时相 影像中具有相同的辐射量。根据地物在不同时相遥感图像中的光谱特性满足线性关系的 特点,提出一种自动实现多时遥感图像相对辐射校正的稳健方法,首先通过最小差分回归找 出非变化地物在多时相遥感图像中的辐射关系 |然后利用变化区域证实过程消除变化区域对 辐射校正处理的影响 |最后通过循环迭代实现图像间的辐射校正。提出的方法不仅可以自动 地实现多时相遥感图像的相对辐射校正,而且能够保证图像的辐射分辨率不会因为辐射校正而降低。
在元数据标准的基础上,通过论述元数据目录服务的框架结构以及建立在元数据目录服务基础上的GIS Portal的模型,为更好的数据共享提供解决方案,使得用户能够快速准确地获取所需地理空间数据。
截至2003年底,山东省高速公路总里程已经位居全国第一位。建设覆盖全省高速公路工程地 质状况信息查询系统,不仅有利于该地区高速公路建设管理的信息化 |而且对未来该地区高 速公路维护、建设、规划开发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在系统建设中,采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 ArcInfo7.1.1作为数据采集、处理的主要工具 |以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View3.2二次开发语 言Avenue、COM组件MapObjects2.1、通用软件开发平台Visual Basic6.0为平台 |结合DDE技 术,实现软件平台之间的通讯,从而实现了对高速公路工程地质样点分析信息的图像查询。 通过创建使用Excel的Active对象,实现对路段工程地质信息、地质灾害、路段基本信息空 间叠置查询。该查询系统设计思路新颖,适用于高速公路工程地质信息的管理、查询、分析 与计算,是一个较有实用价值的公路查询信息系统。
地下水监测是直接获得地下水系统水质、水量动态数据的唯一有效方法,随着人类社会的发 展和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的提高,为了获取满足地下水管理目标的有效的信息,地下水监测 站网被广泛采用。基于GIS的地下水监测管理信息系统(GMSMIS)是用来处理地下水监测过程 中来源复杂,结构多样,海量信息的计算机系统。在充分分析信息内容和功能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实例,设计出基于B/S+C/S混合体系结构,分信息采集层、数据服务层、应用服务层 、应用层4层进行建设的系统开发方案。
阐述了环境事故应急处理的一般特点,探讨了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应用于环境污染事故 应急管理的可行性及一般途径。以湖南省衡阳市区湘江河段发生砒霜(As -2O -3)严重泄漏 污染事故为例,主要讨论了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处理突发性重金属污染中的应用,怎样利 用地理信息系统最有效地指导人们做好应急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寻求最优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