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极化特征参数的SAR海洋溢油检测
1.
2.
3.
4.
5.
New Polarimetric Feature Parameter for Marine Oil Spill Detection in SAR Images
1.
2.
3.
4.
5.
通讯作者:
收稿日期: 2019-05-08 修回日期: 2020-06-12 网络出版日期: 2020-09-14
基金资助: |
|
Received: 2019-05-08 Revised: 2020-06-12 Online: 2020-09-14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任慧敏(1994-),女,新疆克拉玛依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极化SAR图像处理与溢油识别方法研究E⁃mail:
关键词:
Keywords:
本文引用格式
任慧敏, 宋冬梅, 王斌, 甄宗晋, 刘斌, 张婷.
Ren Huimin, Song Dongmei, Wang Bin, Zhen Zongjin, Liu Bin, Zhang Ting.
1 引言
近年来,很多研究证实了极化特征在溢油检测中的有效性。Skrunes等[9]利用同极化功率比(co-pol power ratio,
2 研究方法与评价指标
2.1 数据介绍
本次实验选取的是两景Radarsat-2全极化影像,该数据成像模式为精细四极化。其中数据集1是在墨西哥湾获得的,数据集2是在位于斯塔万格西北部的Frigg油田中获得的。此外,Radarsat-2的成像模式对HH,VV,HV和VH通道都提供单视复数据,且该模式下的数据只有-35 dB的基底噪声。
图1
图1
Radarsat-2全极化成像模式中VV通道的强度图像
Fig.1
Intensity images of VV channel from Radarsat-2 in quad-polarization imaging mode
表1 两景Radarsat-2数据集的成像参数
Table 1
数据集 | 数据一 | 数据二 |
---|---|---|
产品类型 | SLC | SLC |
拍摄日期 | 2011-05-08 | 2011-06-08 |
成像时间 | UTC 12:01:25 | UTC 17:27:52 |
聚束方式 | FQ23 | FQ15 |
极化方式 | HH,VV,HV,VH | HH,VV,HV,VH |
空间像素 | 4.73m×4.95m | 4.73m×4.81m |
入射角 | 41.9°~43.3° | 34.5°~36.1° |
2.2 基础理论介绍
2.2.1 散射矩阵与相干矩阵
其中:
当满足互易性定理时,有
相干矩阵
其中,
2.2.2 特征值分解
其中:
该过程对应于将
2.3 极化SAR溢油检测的新特征
2.3.1 新特征的定义
基于特征值与特征向量分解,本文提出一种新的极化特征G,定义为:
其中:
一种极端情况是,若极化特征G中只有一个非零特征值 (
2.3.2 新特征G的机理
新特征可以描述各种不同散射类型在统计意义上的不纯度,如果不纯度越低,则对应散射机制的有序程度就越高,G值也就越小;反之,若不纯度越高,则对应散射机制的有序程度就越低,G值也就越大;当不纯度达到最小值时表明对应集合中的散射机制类别一致;当不纯度达到最大值时表明集合中的目标散射呈现随机噪声状态。
从极化状态来看,G值较低时,可以认为系统是弱去极化的,主导散射机制可以看成特定等效点的目标散射机制,据此可以选择最大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而忽略其他特征向量。但当G的值较高时,集合内的平均散射体呈现去极化状态,且不再存在单个散射目标,这需要考虑来自整个特征值分布谱的所有可能点目标散射类型的混合比例。当G的值进一步增大,从极化测量数据中可以识别的散射机制的数目也将逐渐减少。当G达到最大值时极化信息为零,此时目标散射完全是随机噪声过程。
在溢油影像中,干净海水由布拉格散射占主导,散射机制较单一,此时相干矩阵
2.4 新特征效能的评价
为验证新特征的有效性,本研究从图像对比度、局部标准偏差及概率密度曲线三个方面进行评价,分析新特征的溢油检测能力。
2.4.1 图像对比度
遥感图像中地物类型的分类主要基于地物间的差异。一般而言,差异越大,准确分类的概率越高。若地物类型不同,那么像素的特征值也将不同。为了更好的度量新特征提取溢油信息的能力,定义油膜与其他目标之间的图像对比度[26]为:
其中:
2.4.2 局部标准偏差STD
不同特征的局部标准偏差值[27]可用于测量噪声的抑制能力。该方法首先将不同特征下的图像按照感兴趣区域分割成大小相等的子块,计算每个子块的局部均值(LM)与局部标准差(LSD):
式中:
2.4.3 概率密度曲线PDF
概率密度曲线能够定量地显示每个特征区分油膜与其他目标的能力。在曲线中,X轴表示特征值,Y轴表示相应特征值下的像素总数。实际上,概率密度曲线能够给出一维特征空间条件下,感兴趣区域中的油膜与其他目标之间的概率密度分布,并且通过不同目标之间的可分离程度反映不同极化特征提取溢油信息的能力,从而得出较优的极化特征。
3 结果与分析
3.1 新特征G用于溢油检测的结果
从图1中可以看出,仅凭单极化SAR影像无法准确地辨别油膜与其他目标,因此有必要提取影像的极化特征以增强目标的可分性。将本文构建的新特征G应用于数据集1,发现该特征可以很好地区分油膜与海水。而在数据集2中,新特征可以很好地区分生物膜与矿物油。
3.1.1 实验1:油膜与海水的区分
对墨西哥湾一景全极化SAR影像(数据集1)提取新特征G,如图2所示,发现在该特征图中油膜清晰可见,且该特征能反映由风引起的海水波动。
图2
新极化特征G之所以能清晰地区分油膜与海水是因为不同目标具有不同散射机理,而不同散射机理又对应着不同的特征值频谱分布,油膜与海水最本质的区别在于两者存在的散射机制不同。通常在干净海水中布拉格散射占主导,这种单一散射机制的目标所提取的相干矩阵
3.1.2 实验2:生物油膜与原油的区分
该实验数据来自于斯塔万格西北部的Frigg油田模拟的一场溢油事件(数据集2),该事件中有三种物质被释放:植物油、乳化油与原油。其中植物油用来模拟天然的单分子生物油膜,乳化油为5%浓度的IFO3801与Oseberg混合原油,原油为Balder原油,释放时间与体积如表2所示。
表2 数据集2中植物油、原油与乳化油的排放情况
Table 2
品种 | 乳化油 | 植物油 | 原油 |
---|---|---|---|
日期 | 2011.06.07 | 2011.06.08 | 2011.06.08 |
时间 | 12:15 | 4:10 | 8:23 |
体积/m3 | 20 | 0.4 | 30 |
图3
图3
新极化特征G在数据集2上的提取结果
Fig.3
Extraction results of the new polarization feature G based on dataset 2
3.2 与其他极化特征的对比
表3 用于对比的极化特征参量
Table 3
特征 | 相关公式 | 符号 | 描述 |
---|---|---|---|
span | SAR散射目标的总功率 | ||
表征场景的散射机制 | |||
P | 表征散射机制的确定性 | ||
A | 旋转不变性参数 | ||
CPD | 不同散射机制CPD不同 |
图4
图4
新特征G与span、
Fig.4
Feature extraction results of the new feature G and span,
图5
图5
新特征G与span、
Fig.5
Feature extraction results of the new feature G and span,
图6
图6
新特征G与span、
Fig.6
The probability density distribution of the new feature G, span,
图7
图7
新特征G与span、
Fig.7
The probability density distribution of the new feature G, span,
表4 油膜与海水的图像对比度(数据集1)
Table 4
极化特征 | G(本文提出) | span | P | A | CPD | |
---|---|---|---|---|---|---|
图像对比度Ci | 0.278 1 | 0.111 5 | 0.164 9 | 0.212 9 | 0.128 8 | 0.678 2 |
表5 原油与植物油的图像对比度(数据集2)
Table 5
极化特征 | G(本文提出) | span | P | A | CPD | |
---|---|---|---|---|---|---|
图像对比度Ci | 0.376 7 | 0.124 4 | 0.011 0 | 0.181 4 | 0.165 6 | 0.230 4 |
表6 油膜、海水与植物油在两个数据集上的局部标准偏差
Table 6
局部标准偏差STD | 数据集1 | 数据集2 | ||
---|---|---|---|---|
油膜 | 海水 | 原油 | 植物油 | |
G(本文) | 0.014 4 | 0.048 7 | 0.062 8 | 0.055 2 |
span | 0.626 1 | 0.780 8 | 1.031 2 | 1.444 2 |
3.025 1 | 2.930 2 | 3.017 2 | 2.346 7 | |
P | 0.046 8 | 0.088 4 | 0.123 6 | 0.077 4 |
A | 0.057 4 | 0.073 9 | 0.107 5 | 0.108 3 |
CPD | 1.585 7 | 0.180 5 | 0.442 5 | 0.143 0 |
从表6中可以看出,新特征G较其他极化特征而言具有最小的局部标准偏差值,这表明新特征G的不同类别之间的特征值差异较小,因此聚类后的杂斑也较少。此外,数据集1中的CPD存在较大的局部标准偏差,从而间接地证明了CPD的抑噪能力较差。
综上所述,新特征G不仅能区分油膜与海水,还能区分生物膜(植物油模拟)与原油,且与span、
图8
图8
新特征G在两个数据集上的阈值分割结果
Fig.8
Threshold segmentation of new feature G on two datasets
从图8中可以看出,在阈值分割之后,可以从新特征G中提取溢油区域。值得注意的是,在数据集2中,新特征G可以区分生物膜(植物油模拟),原油和海水,但由于本研究的重点是提取原油信息,因此在阈值分割结果中将生物膜与海水进行了合并(白色区域)。阈值分割结果进一步证明了新特征G在提取溢油信息方面的有效性。
4 结 语
由于传统特征难以准确的提取海上油膜,且现有的极化特征无法区分生物膜与原油。针对这两种情况,本文基于特征值分解提出了一种新的极化特征G,该特征能够描述各种散射类型在统计意义上的不纯度与有序性,并利用两景Radarsat-2全极化数据分析了新特征的溢油检测能力。本研究得到以下结论:①提出的新极化特征G能从不纯度、极化状态与特征值分解三个方面来解释其机理;②在溢油影像中,通常干净海水较溢油区域有一个较小的G值,且原油较生物膜有一个较大的G值,这是由于三者的散射机理不同所致;③为了证明新特征G区分不同目标的能力,将其与span、
虽然本文提出的新特征G在区分油膜与海水,生物膜(植物油模拟)与原油这两个方面均有很好的表现,然而该特征无法区分原油与乳化油,并且由于数据的限制,该特征对其他种类的疑似油膜(低风速区,海洋内波等)的提取能力仍有待研究。
参考文献
Thermal Infrared Oil Spills Monitoring in “7.16” Dalian Xingang Oil Pipeline Explosion
[J].
“7.16”大连新港石油管道爆炸事故中的热红外溢油监测
[J]. ,
Research on the Detecting Method of Oil Spill Based on Ultraviolet Sensor and SAR of UAV
[J].
基于无人机紫外与SAR的溢油遥感监测方法研究
[J]. ,
Multi-channel Ocean Fluorescence Lidar System for Oil Spill Monitoring
[J].
多通道海洋荧光激光雷达溢油监测系
[J]. ,
Oil Spill Detection with Brigthness Temperture of the AMSR-E
[J].
基于微波辐射计的海面溢油监测研究
[J]. ,
Research Progress of Oil Spill Detection based on the Spaceborne SAR
[J].
基于星载SAR的海上溢油检测研究进展
[J]. ,
Progress in Research on Marine Oil Spills Detection Using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J].
合成孔径雷达海面溢油探测研究进展
[J]. ,
Research on Progress of Oil Spill Detection Using Polarization SAR Data
[J].
应用极化合成孔径雷达检测海上溢油研究进展
[J]. ,
The Influence of the Radar Bands on Polarimetric SAR Oil Spill Characteristics
[J].
雷达波段对多极化SAR海面溢油检测极化特征参数的影响
[J]. ,
Effect of Wind Direction and Incidence Angle on Polarimetric SAR Observations of Slicked and Unslicked Sea Surfaces
[J]. ,
Characterization of Marine Surface Slicks by Radarsat-2 Multipolarization Features
[J]. ,
On the Degree of Polarization for SAR Sea Oil Slick Observation
[J]. ,
Mapping Sea Surface Oil Slicks Using Radarsat‐2 Quad‐Polarization SAR Image
[J]. ,
Dual-Polarized TerraSAR-X Data for Oil-Spill Observation
[J]. ,
An Algorithm based on Cross- polarization Ratio of SAR Image for Dis criminating between Mineral Oil and Biogenic Oil
[J].
基于交叉极化比的SAR图像矿物油膜与生物油膜的区分方法
[J]. ,
SAR Polarimetry to Observe Oil Spills
[J]. ,
Pedestal Height for Sea Oil Slick Observation
[J]. ,
Oil Spill Detection based on Polarimetric Feature SERD
[J].
基于极化特征SERD的SAR溢油检测
[J]. ,
Quad-polarization SAR Features of Ocean Currents
[J]. ,
Polarization Orientation Angle and Polarimetric SAR Scattering Characteristics of Steep Terrain
[J]. ,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and Image Processing for Full-polarization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Based on Electromagnetic Scattering from Flat Horizontal Perfect Electric Conducting Reflector
[J]. ,
A Method for Estimating the Polarimetric Scattering Matrix of Moving Target for Simultaneous Fully Polarimetric Radar
[J]. ,
Model-Based Decomposition of Polarimetric SAR Covariance Matrices Constrained for Nonnegative Eigenvalues
[J]. ,
An Optimal Nonnegative Eigenvalue Decomposition for the Freeman and Durden Three- Component Scattering Model
[J]. ,
An Adaptive Hybrid Freeman/Eigenvalue Polarimetric Decomposition Model
[J].
一种自适应的混合Freeman/Eigenvalue极化分解模型
[J]. ,
Hybrid Freeman/ Eigenvalue Decomposition Method with Extended Volume Scattering Model
[J]. ,
A Synchronization Algorithm for Spaceborne/Stationary BiSAR Imaging based on Contrast Optimization with Direct Signal from Radar Satellite
[J].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