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技术与应用, 2020, 35(6): 1283-1291 doi: 10.11873/j.issn.1004-0323.2020.6.1283

冰雪遥感专栏

基于GIS的不同时期冰川旅游服务潜力评价—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例

王世金,1,2, 周蓝月1,2, 窦文康1,2, 颉佳1,2, 马兴刚1

1.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与资源研究院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甘肃 兰州 730000

2.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北京 100049

Evaluation of Glacier Tourism Service Potential in Different Periods based on GIS—Taking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as an Example

Wang Shijin,1,2, Zhou Lanyue1,2, Dou Wenkang1,2, Xie Jia1,2, Ma Xinggang1

1.State Key Laboratory of Cryospheric Sciences,Northwest Institute of Eco-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Lanzhou 730000,China

2.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College,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49,China

收稿日期: 2020-07-17   修回日期: 2020-11-05   网络出版日期: 2021-01-25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41690140
阿坝州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项目.  20YYJSYJ0076

Received: 2020-07-17   Revised: 2020-11-05   Online: 2021-01-25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王世金(1975-),男,甘肃金昌人,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冰冻圈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E⁃mail:xiaohanjin@126.com , E-mail:xiaohanjin@126.com

摘要

新疆冰川资源富集,冰川旅游发展潜力巨大,但当前其旅游开发严重滞后。本研究从冰川资源禀赋、旅游资源多样性、气候舒适度、交通可达性、人口经济条件五方面建立了冰川旅游服务潜力评价体系,运用了层次分析法,借助ArcGIS空间分析工具,对新疆54个县市区冰川旅游服务潜力进行了综合评估,提出了相应的空间开发策略。结果表明:①北疆冰川规模较小,禀赋较差,但可达性较好;②南疆地区冰川资源规模大、禀赋高,与周边景观组合条件优越,但冰川可进入性较差;③当前,整体上天山中西部区域冰川旅游服务潜力等级较高,其他山系相对较低;④本世纪30年代、50年代,伴随着气候变化和社会发展,高冰川旅游服务潜力区将由天山一带区域向帕米尔高原、喀喇昆仑山一带区域转移。总体上,当前新疆天山一带冰川旅游服务潜力较高,未来伴随着小规模冰川的快速退缩,冰川旅游服务潜力将显著变小。基于此,应积极发挥当前冰川旅游服务潜力红利,大力发展冰雪旅游产业,以促进新疆全季、全域旅游发展进程。

关键词: 冰川 ; 旅游服务 ; 潜力评价 ; 新疆

Abstract

Xinjiang is rich in glacier resources, and the development potential of glacier tourism is huge, but its current tourism development is seriously lagging behind. This study established a evaluation system of glacier tourism service potential from five aspects: glacier resource endowment, tourism resource diversity, climate comfort, transportation accessibility, and population economic conditions. By using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and ArcGIS spatial analysis tools, the study established an evaluation system of glacier tourism service potential, and comprehensively evaluated the level of glacier tourism service potential in the 54 counties or cities, finally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spatial development strategi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1)the glaciers in northern Xinjiang are small in scale and have poor endowments, but have better accessibility; (2)the glaciers in southern Xinjiang have large scale and high endowments, and the conditions for combining with surrounding landscapes are superior, but glaciers have poor accessibility; (3)Currently, the overall level of glacier tourism service potential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of the Tianshan Mountains is relatively high, while other regions are relatively low; (4)In the 1930s and 1950s, with climate change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 areas with high glacier tourism service potential will be shifted from Tianshan mountains to the Pamirs and Karakoram Mountains. Generally, the current level of glacier tourism service potential in the Tianshan Mountains, Xinjiang is relatively high, but the service potential of glacier tourism will be significantly reduced with the rapid retreat of small-scale glaciers in the future. Based on this, the current glacier tourism service potential dividend should be actively utilized, and the ice and snow tourism industry should be vigorously developed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Xinjiang's all-season and all-for-one tourism.

Keywords: Glacier ; Tourism service ; Potential evaluation ; Xinjiang

PDF (3186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收藏本文

本文引用格式

王世金, 周蓝月, 窦文康, 颉佳, 马兴刚. 基于GIS的不同时期冰川旅游服务潜力评价—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例. 遥感技术与应用[J], 2020, 35(6): 1283-1291 doi:10.11873/j.issn.1004-0323.2020.6.1283

Wang Shijin, Zhou Lanyue, Dou Wenkang, Xie Jia, Ma Xinggang. Evaluation of Glacier Tourism Service Potential in Different Periods based on GIS—Taking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as an Example.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J], 2020, 35(6): 1283-1291 doi:10.11873/j.issn.1004-0323.2020.6.1283

1 引 言

冰川旅游是冰冻圈科学服务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冰冻圈人文服务研究范畴的主要内容之一1-3。冰川旅游以现代冰川或冰川遗迹为主吸引物开展的一项旅游活动或项目4。冰川旅游资源形态、类型多样5,可单独开发,亦可与登山探险、体育、康体、生态、文化、宗教和休闲度假等其他旅游形式有机结合。因巨大的旅游经济收益,冰川旅游已受到世界许多国家越来越多的关注6-7,在一些山地国家,还是赖以发展的重要经济资源。例如,2007年新西兰约有70万游客前往西海岸冰川地区进行旅游8,该冰川年旅游直接经济贡献超过了0.8亿美元。2008年5~9月,美国阿拉斯加州冰川湾国家公园(Glacier Bay National Park)吸引游客高达40万人次9。2014年,美国蒙大拿州冰川国家公园的230万游客在公园附近社区花费1.93亿美元,这一支出为当地提供了3 405个就业机会,在2017年,该冰川国家公园的游客人数上涨至331万人10。冰岛瓦特纳约尔国家公园(Vatnaj Kull National Park)成立于2008年,是欧洲第二大国家公园,其面积近14 000 km2,覆盖了冰岛整个领土的七分之一,这一地区的一半以上被巨大的瓦特纳约尔冰川覆盖,这是冰岛最大冰帽,也是欧洲第三大冰帽, 在冰岛,冰川景观是最受欢迎的进行徒步旅行和观光的旅游景点类型之一。统计数据显示,在2015~2016年期间,在冰岛大多数旅游目的地中,其中前往瓦特纳约尔冰川国家公园景点的游客占比25%,冰岛至今共开发4条冰川,冰川游客数量占冰岛游客总数的一半11-12

2016年3月,习近平在全国两会期间强调:“青山绿水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指出未来冰雪旅游将成为一些冰雪资源丰富区的另一经济增长点。冰雪资源是中国西部的重要资源禀赋,是未来发展的基础所在。西部冰雪旅游无疑将成为践行生态文明和生态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手段,并有望得以快速发展。当前,中国玉龙雪山、贡嘎雪山、达古雪山、梅里雪山冰川旅游开发已具有一定基础,这些区域为今后其他区域冰川旅游保护性开发起到了很好的试验示范作用13。然而,中国滑雪旅游发展迅速,而冰川旅游发展则略显迟缓,发展成熟的冰川旅游目的地相对较少,大部分冰川旅游目的地尚处于未开发阶段,特别是新疆地区,这与其丰富的冰川资源形成了鲜明反差。

近年来,国外冰川旅游研究主要集中在冰川旅游者行为、气候变化与冰川旅游、冰川旅游与当地环境,以及冰川灾害与旅游安全等几个方面。较少考虑冰川旅游的服务潜力评价,而冰川旅游服务潜力分析对于冰川旅游资源开发具有一定理论指导意义14。冰川旅游服务是指冰川旅游资源及其项目、活动为旅游者提供的冰川观赏、体验、游憩、科普等功能,而冰川旅游服务潜力是冰川旅游服务程度大小的度量或体现。从科学层面对冰川旅游服务潜力进行评价,对于当前和未来新疆冰川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基于此,本文以新疆为例,在整体上阐述新疆冰川禀赋基础上,从冰川资源、旅游资源、区域气候、区位交通以及人口经济5个方面出发,通过不同领域专家征询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冰川旅游服务潜力评价模型,对不同时期的新疆地区冰川旅游服务潜力进行了综合评价。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冰川旅游发展策略。该研究可为不同发展阶段新疆冰川旅游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而且可为中国其他区域冰川旅游开发与规划提供案例。

2 研究区、数据与方法

2.1 研究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处欧亚大陆中心,周围群山环绕,气候干冷、降水量少、温差大,气温四季变化剧烈,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15-16,全疆冰雪资源、绿洲农业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富集。新疆的地形地貌可概括为“三山夹两盆”的地理特征(图1),北面是阿尔泰山,南面是昆仑山,天山横贯中部,把新疆分为南北两部分,习惯称天山以南为南疆,天山以北为北疆。新疆除克拉玛依市无冰川分布外,其他13个 市(地区、自治州)都有冰川分布。新疆冰川总数20 695条,冰储量2 155.82±116.60 km3,约占全国冰川总储量的47.97%,是中国冰川规模最大和冰储量最多地区。从中国西部各省区冰川数量来看,西藏最多,其次是新疆,中国22条 面积≥100 km2的冰川都分布在这两个省区,二者冰川数量和面积可占全国冰川总量的87.62%和89.67%。但新疆冰川冰储量最多,其次是西藏5图1)。其中,托木尔冰川、木孜塔格冰川、音苏盖提冰川、克拉牙依拉克冰川、喀纳斯冰川、木扎尔特冰川、依连哈比尔尕冰川、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国内外极具知名度。

图1

图1   新疆冰川与主要旅游资源空间分布

审图号:GS(2020)4633

Fig.1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glaciers and main tourism resources in Xinjiang


冰川是新疆河川径流的重要补给源,也是干旱区山地生态系统与环境的重要构成部分,其生态安全战略意义重大,未来冰川旅游开发必须确定合理的生态保护和建设目标,制定科学可行的发展方案和具体措施,以促进新疆生态环境保护与冰川旅游的同步发展17-18。同时,历史的变迁在新疆遗留了不同时代古代文明所创造的众多名胜古迹(图1)。多样而富集的冰雪资源与文化旅游资源是新疆全域旅游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巨大的组合开发潜力必将加快新疆冰川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2.2 数 据

本研究包括自然基础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两大类,具体包括冰川、气象、地理基础数据、景点、交通路网、人口经济等(表1)。其中,冰川数据来自国家冰川冻土沙漠科学数据中心(http://www.crensed.ac.cn/portal/)提供的“中国第二次冰川编目数据集(V1.0)”,冰川资源未来变化数据基于两次冰川编目计算而得5。气象数据来自中国气象科学数据服务网(http://data.cma.gov.cn),本文选取气温、降水、风速、日照时数、湿度等气象要素。气象预估产品使用的是国家气候中心所提供的“高分辨率区域气候变化预估数据(V0)”,经过订正后利用EC-earth全球气候模式驱动区域气候模式RegCM4的计算结果,温室气体排放方案采用中等温室气体排放情景RCP4.5,其时间段为1986年1月1日至2098年12月31日。未来交通数据集来源于中国交通运输部《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2030年)》以及“十三五”规划交通。人口经济数据来源于《中国县域统计年鉴》和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http://www.resdc.cn/)。未来人口数据来源于“Provincial and gridded population projection for China under shared socioeconomic pathways from 2010 to 2100”19。未来经济数据来源于共享社会经济路径下区域经济变化预估的相关研究20-22。本研究尽可能使用同一时间段最新数据,以客观刻画新疆不同县域冰川旅游服务潜力程度。其他数据说明见表1

表 1   数据类型及其来源

Table 1  Data types and their sources

数据类型数据名称时间尺度要素数据来源
自然 基础 数据第二次冰川编目2006~2011年

冰川面积

冰川条数

国家冰川冻土沙漠科学数据中心

http://www.crensed.ac.cn/portal/

未来冰川资源2030~2039年冰川年变化率气候变化影响与风险—气候变化对冰川影响与风险研究[5]
中国国家级地面气象站基本气象要素日值数据集(V3.0)1980~2010年气温、降水、风速、相对湿度、日照时数中国气象科学数据服务网http://data.cma.gov.cn
气候(EC-EARTH)RCP4.52030~2039年气温、降水

国家气候中心

https://www.ncc-cma.net/cn/

2015 年中国土地利用现状遥感监测数据2015年沙漠

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

http://www.resdc.cn/

2015 年中国县级行政边界数据2015年县级边界

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

http://www.resdc.cn/

社会 经济 数据中国国家级、非国家级景点数据2019年景点

博雅旅游网

http://www.bytravel.cn/

中国机场分布数据2019年机场OurAirports平台
交通数据集2017年道路、铁路新疆统计年鉴、Open Street Map (https://www.openstreetmap.org/#map, 最新日期: 2019年6月22 日)
未来交通数据集2030年道路、铁路、机场

中国交通运输部《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2030年)》

“十三五”规划交通

县域人口数据2015年人口

《中国县域统计年鉴》

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

http://www.resdc.cn/

未来县域人口数据2030~2039年人口[19]
县域GDP数据2015年GDP

《中国县域统计年鉴》

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

http://www.resdc.cn/

未来县域GDP数据2030~2039年GDP[20,21]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2.3 研究方法

2.3.1 评价体系构建与数据说明

当前,国外冰川旅游研究主要集中在冰川旅游者行为、气候变化与冰川旅游、冰川旅游与当地环境,以及冰川灾害与旅游安全等几个方面,较少考虑冰川旅游的服务潜力评价23,而冰川旅游服务潜力分析对于冰川旅游资源开发具有一定理论指导意义。特别是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全球冰川整体上处于退缩状态,不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冰川旅游水平各异,需综合各影响因素进行衡量。因此,冰川旅游服务潜力分析尤为重要。文中典型冰川旅游地以距县域行政中心最近冰川或已开发冰川景点为研究对象(附录1)。鉴于中国冰川旅游目的地开发数量较少,样本量较少。同时,未来影响冰川旅游服务的主要因子也随之发生变化,故很难用主成分分析、熵权法等方法进行客观赋权。为此,本研究通过层次分析和专家咨询进行主观赋权。

基于此,本研究借鉴生态系统服务及其旅游资源价值评价方法,采用文献调研、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等方法,收集相应数据和资料,从冰川资源、旅游资源、气候舒适度、交通和人口经济5个方面,建立了基于县域尺度的冰川旅游服务潜力评价体系,结合RCPs 4.5和SSPs等情景,对当前、本世纪30年代和50年代新疆冰川旅游服务潜力进行了评价与等级区划。最后,提出不同发展阶段的新疆冰川旅游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

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总目标层A、目标层B、因素层C。其中,目标层中冰川资源禀赋是指县域冰川面积与县域冰川条数的比值。旅游资源多样性包括不同类型的国家和非国家景点数量。气候舒适度(CCI)是综合考虑温湿指数(THI)、风效指数(WEI)、极端气候指数(ECI)的综合性指标(CCI=0.6÷THI+0.2×WEI-0.2×ECI)(分级标准为:CCI≤0.15不舒适;0.15<CCI≤0.3较不舒适;0.3<CCI≤0.45较舒适;0.45<CCI≤0.6舒适;0.6<CCI≤0.8非常舒适)。交通可达性包括路网密度、交通干线影响度和典型冰川距县域驻地距离。人口经济条件包括人口密度和GDP(表2)。

表2   冰川旅游服务潜力评价体系

Table 2  Assessment System of glacier tourism service potential

总目标层目标层因素层指标说明

(A)

冰川资源禀赋(B1)县域冰川面积(C1)县域范围内冰川总面积
县域冰川条数(C2)县域范围内冰川总条数
旅游资源多样性(B2)不同类型国家级景点数量(C3)县域范围内国家级景点数量(国家湿地公园、国家森林公园、世界文化遗产、国家风景名胜区等)
不同类型非国家级景点数量(C4)县域范围内非国家级景点数量(科普教育基地、文化景点、省级自然保护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等)
气候适宜度(B3)温湿指数(C5)温湿指数是指通过温度和湿度的综合作用来反映人体与周围环境的热量交换
风效指数(C6)风效指数是指寒冷环境条件下风速与气温对裸露人体的影响
极端气候指数(C7)极端气候指数是指极端事件对冰川旅游活动的潜在风险,包括平均低温日数、平均强降水日数、平均大风日数
交通可达性(B4)路网密度(C8)路网密度是指路网总长度与县域面积之比
交通干线影响度(C9)交通干线影响度由典型冰川距机场、火车站和公路距离表征,反映交通干线对区域冰川旅游通达性的影响程度
典型冰川距县域驻地距离(C10)各县域典型冰川距县域驻地的直线距离
人口经济条件(B5)人口密度(C11)人口密度是指单位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反映人口的密集程度,是带动地方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GDP(C12)GDP是指在核算期内实现的生产总值,反映当地经济发展水平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2.3.2 评价指标权重

本研究利用层次分析(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结合专家咨询,进行指标赋权AHP法主要解决多目标、多层次问题,通过因素之间比较来确定因素的重要程度。具体赋权方法见文献[24]、[25]。基于AHP法确定各个因素权重具体有以下几步:①建立层次分析结构模型,确保层内各因素基本上相对独立。在本研究中,中国冰川旅游服务潜力评价体系包括1个目标层、5个领域层、12个因素层;②构造判断矩阵;③计算权向量并作一致性检验。对每个相互比较阵计算最大特征根和特征向量,作一致性检验,若通过,则特征向量为权向量。

运用上述方法,可求得目标层、准则层和因素层各层因子权重。然后,利用权重传递原则,通过加权和方法,分别求得因素层C相对于目标层B的权重、以及目标层B相对于总目标层A的权重。针对当前冰川资源禀赋、旅游资源多样性、气候舒适度、交通可达性、人口经济条件5项内容构建判断矩阵,并进行AHP层次法研究,分析得到特征向量为(1.06、1.05、1.06、1.10、1.06),并且总共5项对应的权重值分别是:11.20%、13.68%、13.44%、46.41%、15.27%。除此之外,结合特征向量可计算出最大特征根(5.34),接着利用最大特征根值计算可得到CI值(0.0848)(CI=(最大特征根-n)/(n-1)),CI值用于下述的一致性检验。针对RI值查表为1.12。因此,计算得到CR值为0.076<0.1,意味着本次研究判断矩阵满足一致性检验,计算所得权重具有一致性。同理,本世纪30年代和50年代赋权方法如上所示,对应权重分别为0.44、0.16、0.80、0.22、0.10和0.56、0.09、0.14、0.09、0.16。冰川进入性较差,故区位交通潜力是影响近期冰川旅游发展的最大瓶颈。在较长时间尺度上,随着区位交通条件的改善,冰川资源的自然属性将变得越来越重要。另外,冰川区经济社会状况和基础开发潜力也是冰川旅游发展的重要保障。

2.3.3 评价指标无量纲化处理

参照相关领域专家建议,为尽可能反映实际情况,有效避免原始数据的量纲差异,对原始数据进行离差标准化变换,得到相应评分值,无量纲化后各变量平均值为0,计算方法如式1。当该指标为正向指标,值越大越有利于冰川旅游潜力的提升。当指标为逆向指标,值越小越有利于冰川潜力的提高时,此时,对逆向指标要进行负数转化,然后再利用正向指标对待即可。本研究除县域范围内冰川总条数、极端气候指数、典型冰川距县域驻地距离两个指标为逆向指标,其余均为正向指标(表2)。

Xij=xij-min xjmax xj-min xj

其中:Xij为第i个县域第j个指标标准化值;xij为第i个县域第j个指标原始值了;max xjmin (xj)分别为第j个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2.4 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采用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法,对各县域因素层n个评价指标进行加权处理,计算各地州市冰川旅游服务潜力综合指数,进而对其客观评价与功能分区,具体模型如下:

P=i=1nXij×Qij

其中:P为冰川旅游服务潜力综合指数,Xij为第i个县域第j个指标标准化值,Qij为第i个县域第j个指标在总目标层下的绝对权重。P值越大,表明冰川旅游服务潜力越大。

3 结果与分析

3.1 当前冰川旅游服务潜力评价

冰川面积较大县域主要集中在喀什地区、和田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新疆南部、西南部地区县域冰川资源禀赋指数偏高,冰川规模较大,开发潜力较高。北部地区,县域小冰川居多,冰川资源禀赋指数偏低,开发潜力较低。景点较多的地区主要集中于当前旅游业较为发达地区,如新疆吐鲁番与哈密市,拥有的国家级旅游资源数量较多,而羌塘高原大部分县域拥有国家级旅游资源数量较少。新疆气候舒适度整体处于极不舒适-舒适范围,天山区、阿尔泰山区、喀喇昆仑山区和帕米尔高原地区的气候舒适度处于极不舒适~不舒适范围,体感较差。北疆大部分地区交通可达性相对较高,可供游客选择出行交通的方式多样,如铁路、干线机场、高速公路等设施,但由于新疆地域辽阔,冰川与各县域行政中心的距离也相对较远,导致一些县域的冰川交通可达性较低,冰川旅游资源开发成本较高。和田地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以南地区县域面积较大,很多地方均为无人区,导致路网密度低,典型冰川距县域的行政中心距离远,基础交通设施不完善。研究区的人口经济条件整体较低,较高地区主要分布在新疆天山地区、喀什地区、阿克苏地区以及伊犁地区,同时,较高地区也是交通可达性等级高的地区。人口经济条件低值分布区域仍为新疆南部、这些地区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可能尚难以支撑冰川旅游开发活动(图2)。

图2

图2   当前新疆冰川旅游服务潜力等级区划

审图号:GS(2020)4633

Fig.2   Current Regionalization of Xinjiang glacier tourism service potential


整体来看,北疆地区县域冰川旅游服务潜力指数明显高于南疆地区,高潜力区主要分布于天山一带,拥有优越的交通可达性和人口经济条件。同时,拥有高冰川旅游服务潜力的县域交通可达性均高于0.85,远远高于南疆地区,且旅游资源多样性相对较高,适合开展冰川旅游活动。南疆地区县域冰川旅游服务潜力指数等级处于中等偏低,喀什、和田地区潜力指数相对偏高,交通可达性等级中等,拥有铁路、干线机场等设施,冰川资源禀赋高、冰川规模大,具有吸引游客前来的优势。由于温宿县拥有极高的冰川资源禀赋、丰富的旅游资源多样性、优越的交通可达性、较好的气候舒适度以及较高的人口经济条件,因此,在整个研究区中,其冰川旅游服务潜力最高。总体上,当前新疆冰川旅游服务潜力等级较高区域拥有丰富的冰川资源和旅游资源、优越的交通可达性、较好的人口经济条件、中等偏低的气候舒适度,其冰川旅游服务潜力较大,具有很好的开发条件。

3.2 本世纪30年代和50年代冰川旅游服务潜力评价

近几十年,全球气候变化显著,冰川退缩明显,冰雪旅游受到较大影响26。冰川是冰川旅游的核心和支撑,未来冰川如何变化将从根本上决定冰川旅游服务潜力大小。在过去40 a间,中国天山境内冰川(1543条)总面积缩小了11.4%,平均每条冰川缩小0.22 km2,末端退缩速率为5.25 m/a27。到本世纪30年代、50年代,气候暖湿化将持续增加28-30,新疆旅游资源多样性变化较小,旅游气候舒适度将显著提升,而小规模冰川资源将呈现持续退缩状态31。同时,冰川分布区的交通可达性会发生有很大改善。冰川旅游服务潜力主导因素也将由以往的交通可达性向冰川规模转变。

到本世纪30年代,整个研究区五级冰川旅游服务潜力区域数量将有所减少,四级潜力区较当前相比数量变化不大,但在空间分布上与当前不同,主要集中于中天山区、帕米尔高原等冰川资源禀赋较高区域。其中,温宿县和策勒县的潜力等级最高(图3)。至本世纪50年代,整个研究区五级冰川旅游服务潜力区域数量变化不大,四级潜力区较当前相比数量会显著减少,在空间分布上主要集中于帕米尔高原、喀喇昆仑山等冰川资源禀赋较高区域。其中,温宿县、阿克陶县、策勒县和于田县的潜力等级最高(图4)。

图3

图3   2030s新疆冰川旅游服务潜力等级区划

审图号:GS(2020)4633

Fig.3   Regionalization of Xinjiang glacier tourism service potential level in 2030s


图4

图4   2050s新疆冰川旅游服务潜力等级区划

审图号:GS(2020)4633

Fig.4   Regionalization of Xinjiang glacier tourism service potential level in 2050s


4 空间开发策略

中国仅有少数冰川景区发展较成熟,而新疆地区冰川旅游开发程度低,处于初步或未发展阶段,与其丰富的冰川资源禀赋形成了鲜明反差。不同发展阶段的冰川旅游目的地均存在一定程度的产业同构及其相关问题,亟须通过现存问题透视,提出促进冰川旅游服务效益最大化的保障措施。总体而言,新疆冰川旅游主要存在冰川资源禀赋优势远未转化为旅游优势,旅游产品单一、景区设施不完善,科普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再者,现代冰川旅游开发与早期简单的旅游开发不同,开发者应在充分认识旅游开发对冰川资源所带来的影响基础上,科学开发冰川旅游资源,平衡冰川旅游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并考虑开发对当地社会的影响,争取在自然与社会和谐共处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冰川旅游资源。新疆冰川资源丰富、原始生态环境未被破坏、自然景观多样、冰川距现有路网较近。然而,冰川资源离中远域旅游客源市场较远,旅游开发受到冰川进入性交通因素制约,且不被当地政府重视,导致很多地区冰川尚处于未开发或禁止开发阶段,但随着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对旅游业的重视,冰川旅游的发展程度也将也随之提升。

针对发展初期景区的发展策略,应侧重于景区内基础设施的建设、游客安全的防范防患、知名度的提升、与当地政府和社区的协商、科普活动的普及、与周边旅游资源的组合等方面。由于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景区尚具有很多安全隐患问题,如很多景区的冰川末端可直接抵达,但并未建立安全措施,若有冰裂隙或者冰崩导致游客受伤或失踪的事件发生,这将大大影响游客的出行选择。其次,当地政府需要意识到交通对本地社会以及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性,应积极主动参与交通规划。再者,应利用现有基础设施,积极开展冰川及其周围环境的科学考察,建立冰川科普基地,以期最大程度利用冰川资源的景观价值,并提高游客的安全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随着国家主体功能区的建设与生态功能区的划分实施,各级政府部门需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基础上,合理科学地开发这些地区的冰川资源,并给当地社区带来实际的经济效益。

5 结 语

当前,新疆整体地区冰川旅游服务潜力等级较高,北部拥有较为便捷的交通网络和较高的经济条件,而南部拥有较高的冰川资源禀赋指数,冰川规模较大。同时,旅游资源多样,能与冰川旅游进行组合开发,具有吸引游客前来的优势。冰川旅游发展主要受制于冰川的可进入性、客源市场的远近、冰川与其他旅游资源的组合度等方面。未来新疆冰川旅游区应加强交通条件的改善和市场营销力度的提升,以减小区位劣势给中国冰川旅游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伴随着气候变化和社会发展,高潜力区逐步从天山地区向帕米尔高原和喀喇昆仑山地区转移。同时,高潜力区和中潜力区县域的数量呈减少趋势,尤其是本世纪30年代到本世纪50年代,数量显著减少,低潜力区县域的数量显著增加,并主要集中于南疆地区。目前,新疆冰川旅游发展缓慢,冰川资源禀赋优势远未转化为旅游优势。特别是,冰川旅游产品单一、景区设施不健全、科普体系不完善,在当前气候条件下,应保护性开发冰川资源,结合生态环境,发展冰川旅游,建立冰川科普基地,提高游客环境保护意识。

总体上,新疆冰川旅游发展程度与丰富的冰川资源极为不符,当前无一处冰川得以旅游开发,零型开发的大多数为远距离观光旅游。因此,新疆冰川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将紧密结合冰川旅游服务潜力评估结果,明确适宜发展冰川旅游区域在新疆主体功能与生态功能区划中位置,在生态环境保护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冰川旅游服务潜力,以促进新疆冰川分布区生态富民与乡村振兴进程。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善和基础设施的提升,新疆将以其富集的冰川旅游资源吸引游客前来,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Xiao C DWang S JQin D H.

A Preliminary Study of Cryosphere Service Function and Value Evaluation

[J].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201563-4): 181-187.

[本文引用: 1]

Qin DaheYao TandongDing Yongjianet al.

Establishment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cientific System of Cryospheric Science

[J]. Bulleti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20354): 394-406.

秦大河姚檀栋丁永建.

冰冻圈科学体系的建立及其意义

[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0354): 394-406.

Xiao CundeWang Xiaoming

Su Bo. Key Viewpoint of Cryospheric Human-sociology: Function and Service

[J]. Bulleti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20354): 504-513.

[本文引用: 1]

效存德王晓明苏 勃.

冰冻圈人文社会学的重要视角:功能与服务

[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0354): 504-513.

[本文引用: 1]

Wang S JHe Y QSong X.

Impacts of Climate Warming on Alpine Glacier Tourism and Adaptive Measures: A Case Study of Baishui Glacier No.1 in Yulong Snow Mountain, Southwestern China

[J].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2010212): 166-178.

[本文引用: 1]

Liu ShiyinYao XiaojunGuo Wanqinet al.

The Contemporary Glaciers in China based on the Second Chinese Glacier Inventory

[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5701): 3-16.

[本文引用: 4]

刘时银姚晓军郭万钦.

基于第二次冰川编目的中国冰川现状

[J]. 地理学报, 2015701): 3-16.

[本文引用: 4]

Welling J TÞ ÁrnasonÓlafsdottír R.

Glacier Tourism: A Scoping Review

[J]. Tourism Geographies, 2015175): 635-662.

[本文引用: 1]

Lemelin HDawson JStewart E Jet al.

Last-chance Tourism: The Boom, Doom, and Gloom of Visiting Vanishing Destinations

[J]. 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 2010135): 477-493.

[本文引用: 1]

Purdie H.

Glacier Retreat and Tourism: Insights from New Zealand

[J]. Mountain Research & Development, 2013334): 463-472.

[本文引用: 1]

Pirhalla MGende SLders N M.

Fate of Particulate Matter from Cruise-ship Emissions in Glacier Bay during the 2008 Tourist Season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01455):1235-1254.

[本文引用: 1]

The Statistics Portal.

Glacier Creates Economic Benefits

[EB/OL]. , [2015-04-23].

URL     [本文引用: 1]

Icelandic Tourist Board.

Tourism in Iceland in figures

April 2014

[EB/OL]. Reykjavik: Icelandic Tourist Board, 2014.

URL     [本文引用: 1]

Icelandic Tourist Board.

Tourism in Iceland in figures

June 2017

[To What Regions and places did Visitors Travel] [EB/OL]. Reykjavik: Icelandic Tourist Board, 2017.

URL     [本文引用: 1]

Wang ShijinChe Yanjun. Mountain Glacier and 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 [M]. BeijingScience Press2019.

[本文引用: 1]

王世金车彦军. 山地冰川与旅游可持续发展 [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

[本文引用: 1]

Zhou LanyueWang Shijin

Sun Zhenqi. World’s Glacier Tourism:Development History and Research Progress

[J]. Journal of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 2020421): 243-253.

[本文引用: 1]

周蓝月王世金孙振亓.

世界冰川旅游发展进程及其研究述评

[J]. 冰川冻土, 2020421): 243-253.

[本文引用: 1]

Li DongYang ZhaopingShi Huiet al.

Tourism Climate and Its Comfort Degree in Urumqi

[J]. Arid Zone Research, 2014313): 33-38.

[本文引用: 1]

李 东杨兆萍时 卉.

乌鲁木齐市旅游气候与旅游气候舒适度分析

[J]. 干旱区研究, 2014313): 33-38.

[本文引用: 1]

Zhang YangChu XinzhengYang Shaominet al.

Climate Change in North Xinjiang in Recent 56 Years

[J]. Arid Zone Research, 2019361): 215-222.

[本文引用: 1]

张 扬楚新正杨少敏.

近56a新疆北部地区气候变化特征

[J]. 干旱区研究, 2019361): 215-222.

[本文引用: 1]

Hu RujiSu ZhenJiang Fengqinget al.

Climatic Change from Warm-dry to Warm-wet and Modern Glaciers in Xinjiang—Present Situation and Future Perspective

[C]// The 6th National Conference on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 a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ermafrost Engineering, 2002.

[本文引用: 1]

胡汝骥苏 珍姜逢清.

新疆气候由暖干向暖湿转型与现代冰川—新疆冰川的现在与未来

[C]// 第六届全国冰川冻土学大会暨冻土工程国际学术研讨会2002.

[本文引用: 1]

Wang ShijinZhao Jingdong.

Potential Evaluation and Spatial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Glacier Tourism in China

[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1308):1528-1542.

[本文引用: 1]

王世金赵井东.

中国冰川旅游发展潜力评价及其空间开发策略

[J]. 地理研究, 2011308):1528-1542.

[本文引用: 1]

Chen YGuo FWang Jet al.

Provincial and Gridded Population Projection for China under Shared Socioeconomic Pathways from 2010 to 2100

[J]. Scientific Data, 202071): 1-13.

[本文引用: 2]

Huang JQin DJiang Tet al.

Effect of Fertility Policy Changes on the 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Economy of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hared Socioeconomic Pathways

[J]. Earth’s Future, 201973): 250-265.

[本文引用: 2]

Jing CTao HJiang Tet al.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and Economic Scenarios over the Belt and Road Region Under the Shared Socioeconomic Pathways

[J].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20301): 68-84.

[本文引用: 1]

Jiang TongZhao JingJing Chenget al.

National and Provincial Population Projected to 2100 under the Shared Socioeconomic Pathways in China

[J].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2017132): 128-137.

[本文引用: 1]

姜 彤赵 晶景 丞.

IPCC共享社会经济路径下中国和分省人口变化预估

[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7132): 128-137.

[本文引用: 1]

Yuan L LWang S J.

Recreational Value of Glacier Tourism Resources: A Travel Cost Analysis for Yulong Snow Mountain

[J].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20187): 1446-1459.

[本文引用: 1]

Jing QuanzhongJiang XiuhuiYang Jiansonget al.

Study on Index System of Capability of Production Safety in Coal Mine based on AHP

[J]. 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 20069): 74-79.

荆全忠

姜秀慧, 杨鉴淞, .

基于层次分析法(AHP)的煤矿安全生产能力指标体系研究

[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69): 74-79.

[本文引用: 1]

Saaty T L.

Axiomatic Foundation of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J]. Management Science, 1986327): 841-855.

[本文引用: 1]

Wang S JZhou L Y.

Integrated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Glacier Tourism

[J].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2019102): 71-79.

[本文引用: 1]

Li ZhongqinLi KaimingWang Lin. Study on Recent Glacier Changes and Their Impact on Water Resources in Xinjiang

North Western China

[J]. Quaternary Sciences, 2010301): 96-106.

[本文引用: 1]

李忠勤李开明王 林.

新疆冰川近期变化及其对水资源的影响研究

[J]. 第四纪研究, 2010301): 96-106.

[本文引用: 1]

Shi YafengShen YongpingHu Ruji. Preliminary Study on Signal

Impact and Foreground of Climatic Shift from Warm-dry to Warm-humid in Northwest China

[J]. Journal of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 2002243): 219-226.

[本文引用: 1]

施雅风沈永平胡汝骥.

西北气候由暖干向暖湿转型的信号, 影响和前景初步探讨

[J]. 冰川冻土, 2002243): 219-226.

[本文引用: 1]

Wang LChen W.

A CMIP5 Multi-model Projection of Future Temperature, Precipitation, and Climatological Drought in China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matology, 20143420592078.

Wang XiaoxinJiang DabangLang Xianmei.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Changes over China under a 1.5 ℃ Global Warming Scenario based on CMIP5 Models

[J]. Chinese Journal of Atmospheric Sciences,2019435):1158-1170.

[本文引用: 1]

王晓欣姜大膀郎咸梅.

CMIP5多模式预估的1.5°C升温背景下中国气温和降水变化

[J].大气科学,2019435):1158-1170.

[本文引用: 1]

Li Zhongqin. Mass Balance and Dynamic Process Simulation of Mountain Glacier[M]. BeijingScience Press2019.

[本文引用: 1]

李忠勤.山地冰川物质平衡和动力过程模拟 [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

[本文引用: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