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 第32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7-12-20
  

  • 全选
    |
    综述
  • 张王菲,陈尔学,李增元,赵磊,姬永杰
    遥感技术与应用. 2017, 32(6): 983-997. https://doi.org/10.11873/j.issn.1004-0323.2017.6.09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干涉、极化干涉SAR森林高度估测中,估测算法对结果精度起着决定性作用。通过对现有森林高度干涉、极化干涉SAR研究的系统性分析,总结了现有研究中森林高度估测算法的基本原理、模型假设及其应用局限性,并对这些算法在区域和全球尺度森林高度反演中的潜力进行了分析。总结发现,基于干涉SAR技术的DSM\|DEM差分法在森林高度反演中精度较高,与极化干涉SAR算法相比,受到森林类型、结构的影响较小,在区域和全球尺度森林高度反演中具有很大潜力。但是其局限性在于是否能够获取大范围高精度的DEM;极化干涉SAR技术利用了森林的极化散射特点,不受DEM的限制,可以大范围地进行森林高度反演,但是在森林异质性大的区域,仍然需要进一步分析森林特征对不同波长相位及相干幅度的影响,根据森林的微波散射原理拓展微波散射模型,才能进一步提高估测结果和精度。此外,由于单基线干涉SAR、极化干涉SAR对森林垂直结构可见性差,因此,发展多维度、多基线SAR及其相应算法并朝这个方向拓展是未来采用干涉SAR、极化干涉SAR进行森林高度反演的主要方向。
  • 刘润红,梁士楚,赵红艳,漆光超,李丽香,姜勇,牛振国
    遥感技术与应用. 2017, 32(6): 998-1011. https://doi.org/10.11873/j.issn.1004-0323.2017.6.09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滨海湿地作为独特的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生态经济和科学研究价值。遥感技术具有观测范围广、信息量大、获取信息快、可比性强等优点,近30年来已广泛应用于各种研究中。从滨海湿地遥感数据源、理论和方法,以及其在滨海湿地资源调查和管理、景观格局与动态变化、生态环境监测、生态系统质量与服务评价等方面的应用,介绍了我国滨海湿地遥感的研究现状;指出当前滨海湿地遥感存在的问题:研究区地理时空分布不均和以中小尺度为主,跨学科综合研究较少,偏重理论研究而忽视应用性,信息共享能力差,解译精度提高困难;认为未来的相关研究应该宏观与微观并重,强化多学科协同,加强综合和对比研究,建立统一的滨海湿地遥感分类系统和全国滨海湿地信息系统,发展新兴遥感技术及融合多源数据,强调新方法、新模型的运用。
  • 模型与反演
  • 张雅,尹小君,王伟强
    遥感技术与应用. 2017, 32(6): 1012-1021. https://doi.org/10.11873/j.issn.1004-0323.2017.6.1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Landsat 8 OLI遥感数据获得NDVI、RVI、DVI、EVI、GNDVI和SAVI等6种常用植被指数,同时结合研究区草地地面实测数据,再根据坡向将研究区划分为阴坡和阳坡两类,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分别建立紫泥泉牧场阴坡和阳坡的草原生物量遥感估算模型,并进行生物量空间反演和验证。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所选植被指数与牧场生物量显著相关,依据坡向分类后数据与未分类数据相关性存在较大差异,其中NDVI相关性最高,EVI相关性最低;紫泥泉草场生物量最优反演模型为基于SAVI的二次多项式模型,精度达80%。利用该模型反演得到2015年紫泥泉牧场草原平均鲜草产草量为113 g/m2,折合干草产草量41.85 g/m2 。研究表明:坡向是影响生物量分布变化的重要因素;利用遥感数据、地面实测生物量数据并结合研究区阴阳坡地形特征,提出的生物量估算模型精度较高,可为该牧区草原生物量合理估算和草地放牧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 魏龙,王维真,吴月茹,马春锋
    遥感技术与应用. 2017, 32(6): 1022-1030. https://doi.org/10.11873/j.issn.1004-0323.2017.6.1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土壤介电常数是微波遥感反演土壤水分和盐分的基础,是微波遥感研究的主要参数之一,选用模拟精度较高的土壤水盐介电模型对提高土壤水分和盐分反演精度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土壤介电模型无法定量描述盐分对土壤介电常数的影响。采用Dobson模型及考虑盐分影响的Dobson\|S模型、GRMDM模型、HQR模型和WYR模型分别模拟了土壤温度为25 ℃时不同土壤质地、含水量和含盐量土样在L、C、X波段的复介电常数实部与虚部,并将模拟结果与微波网络分析仪测量值进行对比分析,得到以下结论:①Dobson模型和GRMDM模型可较好地实现非盐渍土介电常数实部的模拟,而低频波段虚部的模拟值小于测量值;②Dobson-S模型对盐渍土介电常数实部的[JP2]模拟精度较高,在L、C、X 3个波段相关系数(R)均为0.97,均方根误差(RMSE)小于2.10;但对于盐渍土介电常数虚部,在土壤体积含水量不同的情况下,Dobson\|S模型、HQR模型和WYR模型的模拟精度不同。研究结果对选取适当的土壤介电模型反演土壤水分和盐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赵洪臣,周兴华,刘永学,纪雪,杨磊,孙超,金松
    遥感技术与应用. 2017, 32(6): 1031-1039. https://doi.org/10.11873/j.issn.1004-0323.2017.6.10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全球降雨观测(Global Precipitation Measurement,GPM)卫星微波辐射计(GPM Microwave Radiometer,GMI)是一种新型微波传感器,至今尚无其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产品应用性能相关研究,为给该产品的后期应用提供信息参考,统计了GMI SST 2014年4月~2016年3月的月、年平均覆盖度,并分析SST观测覆盖度的时空变异;选用浮标、志愿观测船(Voluntary Observing Ship Climate,VOSClim)数据作为验证数据,进行匹配数据集构建和分析,并基于匹配数据集分析GMI SST产品的反演不确定性。结果表明:GMI SST的年平均观测覆盖度达0.51,略低于全球平均覆盖度(0.59),但远高于红外SST产品覆盖度;以±3 h/0.1°作为时空匹配窗口,6.5 m/s作为风速阈值构建匹配数据集可有效消除不确定性分析的部分误差;基于该匹配数据集验证GMI SST精度为-0.02±0.89 ℃(Bias±RMSE)。
  • 陈健,周杰,李雅雯
    遥感技术与应用. 2017, 32(6): 1040-1047. https://doi.org/10.11873/j.issn.1004-0323.2017.6.10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研究区,基于2013年共72 d的晴空GOCI数据,利用深蓝算法进行了研究区上空气溶胶光学厚度的遥感反演研究,并利用两个实测站点数据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GOCI数据可以用于陆地气溶胶的反演,两个站点均呈现较高的拟合精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北辰楼站拟合度为0.659,AERONET太湖站拟合度为0.747,与MODIS气溶胶产品相比也表现出很好的一致性。同时,研究发现基于静止卫星GOCI数据的气溶胶产品具有监测气溶胶日内变化的能力,为气溶胶的动态扩散和气候效应研究等提供参考和借鉴。
  • 王金虎,葛俊祥,魏鸣,张其林,李祥超
    遥感技术与应用. 2017, 32(6): 1048-1055. https://doi.org/10.11873/j.issn.1004-0323.2017.6.10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厘米波雷达和毫米波雷达已广泛应用于云以及降水的观测,实际观测时会遇到不同相态(液相或者冰相)的降水粒子,研究气象雷达电磁波探测两种相态降水粒子时衰减特性的差异有助于更好地利用雷达回波信息反演降水粒子的微物理参数。假设气象雷达发射的频率分别为3、6、10 GHz(厘米波雷达)以及35、94、140、220 GHz(毫米波雷达),研究两种相态球形降水粒子的复介电常数随温度以及频率的变化,利用Lorenz\|Mie理论研究单个降水粒子的衰减效率后发现,冰相降水粒子的振荡幅度大于液相降水粒子的幅度,虽然液相降水粒子的介电常数值大于冰相降水粒子的介电常数值。假设降水粒子谱满足M—P谱分布,计算降水粒子群的衰减系数随降雨率以及温度的变化,结果表明:当雷达发射频率≤35 GHz时,液相降水粒子群的衰减系数大于冰相降水粒子群的衰减系数,但当雷达发射频率≥94 GHz时,冰相降水粒子群的衰减系数大于液相降水粒子群的结果,原因在于此时冰相降水粒子衰减效率的振荡幅度及频次均大于液相降水粒子的情况。无论是冰相还是液相降水粒子群,其衰减系数随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小,最后分别建立两种相态降水粒子的衰减系数与降雨率及温度的经验关系式。
     
  • 王佳鹏,施润和,张超,刘浦东,曾毓燕
    遥感技术与应用. 2017, 32(6): 1056-1063. https://doi.org/10.11873/j.issn.1004-0323.2017.6.10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互花米草是我国滨海湿地主要入侵植物之一,对当地生态系统产生深远影响,其叶绿素含量信息是湿地生态系统关键生态功能定量化研究的重要基础数据。以长江口崇明东滩湿地为研究区,以实测互花米草叶片光谱反射率和总叶绿素含量为数据源,在400~1 000 nm范围内研究原始光谱反射率和一阶导数光谱反射率的比值形式(RVI)与归一化差值形式(NDVI)组合,与叶绿素含量的相关性分析,并构建叶绿素含量估算模型。结果表明:基于原始光谱反射率的RVI和NDVI植被指数形式所构建的模型的精度最高,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达到0.24和0.25;一阶导数光谱反射率因噪声影响较大,其估算效果不佳;从模型所入选波段来看,红边波段在互花米草叶绿素含量估算中尤为重要。

     
  • 数据与图像处理
  • 蒋松, 蓝爱兰,阎敬业,孙林
    遥感技术与应用. 2017, 32(6): 1064-1070. https://doi.org/10.11873/j.issn.1004-0323.2017.6.10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AgileDARN雷达系统是一种基于全数字相控阵技术的灵敏型地基相干高频雷达系统,实现对中高纬度电离层的探测。本文对雷达系统的数字信号处理展开研究,设计分析雷达数字系统收发信号处理流程,基于FPGA芯片实现信号收发、幅相不一致性校正、数字滤波、数字波束合成处理,实现方向图的灵活扫描和回波定向精度的提升,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FPGA设计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 王刚,董晓龙,朱迪
    遥感技术与应用. 2017, 32(6): 1071-1077. https://doi.org/10.11873/j.issn.1004-0323.2017.6.10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提高传统星载真实孔径雷达(微波散射计)空间分辨率、满足地球物理参数(雪水当量、冰雪冻融等)的观测需求,开展了扫描体制散射计的高分辨率分析和研究。基于距离向脉冲压缩处理和方位向多普勒处理技术,提出了一种旋转扫描体制下的分辨率提高方法。针对笔形波束圆锥扫描散射计的观测方位角在天线扫描过程中不断变化的特点,在正侧视和斜侧视时对模型分别进行了仿真验证。验证表明利用散射计旋转扫描多普勒信息能够建立与方位向分辨率的关系,可以有效提高微波散射计的空间分辨率。当正侧视时,方位向分辨率可以达到2 km,斜前视或者斜后视时,方位向分辨率能够达到2~5 km。针对雪水当量模型数据进行分析验证,设计的系统传递误差Kpc在5 km分辨率下可以达到0.3,在2 km分辨率下达到0.3~0.5。
     
  • 何海清,庞燕,陈晓勇
    遥感技术与应用. 2017, 32(6): 1078-1082. https://doi.org/10.11873/j.issn.1004-0323.2017.6.10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遥感影像场景识别过程中,针对利用卷积神经网络进行固定格网影像场景识别时存在类间可分性不高和局部细节粗糙等问题,提出一种深度卷积神经网络递归识别模型(DCNN-RR)。该模型首先构建卷积层、采样层交替的多层卷积神经网络进行遥感影像多分辨率场景训练。然后,根据格网影像softmax概率计算场景类间混淆指数(Confusion Index,CI),四分格网递归进行卷积神经网络识别,并采用多重窗口滑动递归微调直至CI达到峰值来精准定位场景目标。通过高分辨遥感影像实验表明该模型可适应不同尺度地物的变化,相比固定格网影像显著提高了场景识别精度,局部细节也更为精细。
  • 杨双宝,翟振和,许可,王志森,史灵卫,王磊,崔海英,徐曦煜
    遥感技术与应用. 2017, 32(6): 1083-1092. https://doi.org/10.11873/j.issn.1004-0323.2017.6.10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合成孔径雷达高度计的关键技术特点是沿轨向的多普勒锐化和延迟距离校正技术。两者的结合使得其相对于传雷达高度计具有沿轨向高分辨率和显著提高测高精度的优势。数据处理技术是其成功获得这两个优势的重要保证。为此,在分析合成孔径雷达高度计测高原理的基础上,研究了数据处理涉及的关键技术,包括波束锐化,延迟校正以及二次距离校正,多视处理,回波模型以及重跟踪所用的梯度函数等。同时,利用仿真实验数据和机载试验数据对合成孔径雷达高度计测高能力进行了验证,初步验证了合成孔径雷达高度计的优越性。
  • 遥感应用
  • 王雪梅,马明国
    遥感技术与应用. 2017, 32(6): 1093-1099. https://doi.org/10.11873/j.issn.1004-0323.2017.6.10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多学科的协同、渗透、交叉已成为当代科学发展的重要趋势。联合分析遥感获取的DMSP\|OLS灯光数据与全球国际发文数量,以获取国家或地区尺度上国际发文的时空分布及其动态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多数国家的发文量呈现指数增长的趋势;国家(或地区)的逐年国际论文发文量与灯光数据存在较好的相关性,在被统计的72个国家中,有53个国家的相关系数达到0.5以上,其相关的显著水平>0.01;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两者的相关系数明显要高于发达国家的相关系数,相关系数高于0.9以上的18个国家中,发展中国家有16个。利用灯光数据可以更好地预测发展中国家的发文数量。
  • 周晓宇,陈富龙
    遥感技术与应用. 2017, 32(6): 1100-1106. https://doi.org/10.11873/j.issn.1004-0323.2017.6.11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2007至2011年雷达影像时序特征监测卧龙和草坡自然保护区森林动态变化。即首先将16景PALSAR数据按年度分成4组;提取时序影像特征,结合J48数据挖掘方法确定决策树实施4期森林精细成图,总体分类精度和Kappa系数分别为94.31%和0.89;然后对4期森林分类图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震后研究区森林覆盖率从56.66%下降至48.11%,降幅为8.55%。森林覆盖震后第二年即开始恢复,截止2011年3月,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8.52%,新增面积为9.19 km2,占受损面积的13.24%。研究表明:2008年汶川地震对大熊猫栖息地的森林造成损害,然而通过自然恢复和人工干预,目前栖息地森林覆盖正逐渐恢复。
  • 周玉科,高锡章,倪希亮
    遥感技术与应用. 2017, 32(6): 1107-1113. https://doi.org/10.11873/j.issn.1004-0323.2017.6.11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夜间灯光遥感数据与人口和经济变量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已经广泛用于研究城市扩张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采用VIIRS灯光数据定量化地分析了我国30个省(直辖市)的灯光辐射值对GDP、人口统计数据的响应情况。利用线性回归方法从地级市和省级两个尺度分析了灯光、GDP和人口的相关性。研究发现灯光辐射值与GDP、人口在多个空间尺度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采用经济学研究中常用的基尼(Gini)系数和不对称洛伦兹(Lasym)系数,从地级市和县级尺度上计算各省灯光、GDP和人口对应的得分值,探索各省社会经济不均衡情况。结果表明:各省在县级尺度上的不均衡比地级市尺度上严重;人口加权的灯光不均衡系数表明我国西部不发达地区的社会经济不均衡情况比东部发达地区严重。灯光Lasym系数表明不均衡状况比较严重的省份主要是由个别比较发达的区域引起。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灯光数据探索社会经济发展不均衡情况,可以从不同空间尺度分析问题,弥补了常规统计数据时间和空间不连续的问题。
     
     
  • 陈栋栋,赵军
    遥感技术与应用. 2017, 32(6): 1114-1125. https://doi.org/10.11873/j.issn.1004-0323.2017.6.11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西北干旱区1990、1999、2007和2015年4个时期Landsat TM/ETM+/OLI遥感影像为基础,运用水体指数获取104个面积大于1 km2湖泊数据,并分析湖泊变化的驱动机制。研究表明:①1990~2015年西北干旱区湖泊面积整体呈“增加”的状态,其中1999~2007年湖泊面积扩张速度最明显;②西北干旱区湖泊整体呈扩张趋势,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面积呈先减少后增加趋势的湖泊数量最多,分布也最广。面积持续减少的湖泊数量较少,团状分布在腾格里沙漠腹地;③降水和温度是影响湖泊变化的两个重要因素。高山湖泊面积变化稳定,湖泊面积变化与降水、温度和蒸发量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人类活动对湖泊面积变化影响微乎其微。而平原湖泊面积变化则受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沙漠湖泊面积则是气候变化与地下水补给源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整体提高西北干旱区湖泊时空变化特征的认知,并将为本区湖泊变化研究和环境保护提供合理依据。
  • 扎西央宗,李林,卓玛,冯岩,李学东,白玛央宗
    遥感技术与应用. 2017, 32(6): 1126-1131. https://doi.org/10.11873/j.issn.1004-0323.2017.6.11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1996年、2005年两个时相的Landsat-5 TM数据及其冰雪指数、水体指数等,结合同时期ERS\|1/2、ENVISAT ASAR的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数据的强度信息、相干信息等特征参数引入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分类器,针对西藏年楚河流域的冰川信息进行了分类提取。结果表明:光学与SAR影像特征组合经过优选后,可有效区分冰川和水体,两个时相的总体识别精度分别为84%和85%。在两期分类专题图结果基础上,进一步对冰川边界、面积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发现,由于气候变暖的原因,1996至2005年楚河流域的冰川面积共减少了154.7 km2
  • 杨涛,黄法融,李倩,白磊,李兰海
    遥感技术与应用. 2017, 32(6): 1132-1140. https://doi.org/10.11873/j.issn.1004-0323.2017.6.11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植被是陆地生态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调节陆地碳循环过程和气候变化中起着关键作用。冬季降雪为植被生长提供良好的水分条件,加强冬季降雪与植被关系研究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利用1982~2013年GIMMS NDVI数据,基于趋势分析研究了北疆4~10月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特征,并结合WRF模拟冬季降雪数据,采用基于栅格的相关性分析方法,分析了各月NDVI对冬季降雪的响应及不同生态系统之间大小的差异。结果表明:①北疆地区4~10月NDVI总体呈增加趋势,增加区域主要位于农田地区和高海拔草地,但准噶尔盆地中东部地区呈减少趋势;②区域内冬季降雪基本呈环状分布,中部少、四周高, 冬季降雪呈增加趋势;③冬季降雪与5、6月NDVI显著正相关的面积最大,且显著正相关区域主要位于准噶尔盆地的荒漠生态系统;④冬季降雪对整个研究区以及不同生态系统类型NDVI的影响具有显著的滞后性,对4~10月NDVI的影响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且对6月NDVI的影响最大。
  • 何炳伟,赵伟,李爱农,冯文兰,谭剑波,雷光斌,南希
    遥感技术与应用. 2017, 32(6): 1141-1150. https://doi.org/10.11873/j.issn.1004-0323.2017.6.11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在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大量城市涌现出新型城市区,城市热环境特征发生显著变化。为重点分析城市化过程中新旧城区热环境差异及其影响因素,选择四川省成都市为典型研究区,基于该区域2014年8月13日夏季Landsat 8卫星数据,分别获取地表温度、城市建筑用地和植被覆盖等关键地表参数信息,进而开展成都市新城区与旧城区的热环境差异及其内在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发现:①整体而言,旧城区地表温度高于新城区,旧城区的地表温度呈现中部区域及北部地区高于南部地区的分布趋势,新城区中部偏西、北地区少部分区域存在高温区域,南部偏东区域地表温度略低,其余地区的地表温度分布相对均匀,并呈现出形状比较规则的低温度斑块;②旧城区比新城区的城市热岛比例指数更大,通过新旧城区的热场剖面分析得出旧城区到新城区的地表温度呈现下降的趋势。这都表明旧城区的城市热环境效应强于新城区;③建筑用地密度高,城市植被覆盖少的地区易于形成“热岛效应”,而合理的城市景观规划布局则有利于改善城市热环境。上述新旧城区热环境效应对比研究表明,成都市新城区的城市规划布局表明其对改善新城区热环境具有积极作用,能为今后新城区的城市规划提供重要借鉴意义。
  • 李玉琴,苏程,王习之,黄智才,章孝灿
    遥感技术与应用. 2017, 32(6): 1151-1160. https://doi.org/10.11873/j.issn.1004-0323.2017.6.11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菲律宾吕宋岛中央山脉(中科迪勒拉山)斑岩铜金矿战略选区为研究区域,分析该地区斑岩铜金矿的地质背景及主要蚀变矿物在ASTER遥感影像中的光谱特征,利用克罗斯塔技术提取矿化蚀变信息,建立遥感找矿模型以圈定找矿靶区。针对遥感分析中因矿化蚀变信息较弱而导致难以提取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目标特征的主成分分析方法,以特定信息增强的特征向量为基础对整个研究区进行变换处理,达到有选择性的增强目标弱信息的目的,从而成功提取出较为准确的铁染、泥化和青磐岩化蚀变信息。最后在综合考虑控矿构造、控矿岩体和蚀变信息的基础上建立了菲律宾斑岩铜金矿遥感地质找矿模型,并最终圈定6处找矿有利地段。
     
  • 王帅,徐涵秋,唐菲
    遥感技术与应用. 2017, 32(6): 1161-1170. https://doi.org/10.11873/j.issn.1004-0323.2017.6.11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城市建成区的自动提取仍然是一难题。以上海市为例,利用(Index-based Built\|up Index)IBI建筑用地指数提取后的二值影像作为地理元胞的初始状态,采用元胞自动机模型,通过阈值分割、腐蚀、连通性检测等一系列处理来提取连续、稳定的城市建成区。将这一方法应用在 Landsat系列影像上,提取出了上海市1987至2015年间5个年份的城市建成区。同时进一步采用城市扩展强度指数、同心圈图和雷达图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上海市近30 a来城市建成区的时空演化格局。结果表明:上海城市建成区面积由1987年的195  km2增加到2015年的1759 km2,增幅达802%。在1987至2002年的15 a间,城市建成区呈中低速扩张,主要沿黄浦江呈南北向扩张;2002年以后,城市建成区高速扩张,扩张方向转为东西向。总体来看,上海市近30 a来经历了快速的城市扩张过程。
  • 赵梦雨,薛亮
    遥感技术与应用. 2017, 32(6): 1171-1180. https://doi.org/10.11873/j.issn.1004-0323.2017.6.11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变化持续影响着区域生境质量。为了深入探究土地利用变化对生境的影响,选取人类活动较为剧烈的咸阳市为研究区,以遥感解译的土地利用分类数据为基础,在ArcGIS和Fragstats软件的支持下分析了咸阳市2000~2010年间的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并采用InVEST模型评价生境质量,以此监测生境质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2000~2010年间咸阳市的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2.34%,变化总体缓慢;土地利用变化特点是耕地、草地面积有所减少,主要转出至林地和建设用地,导致林地、建设用地面积增加;景观的破碎化程度与结构复杂性变高;生境质量稍有好转,整体上呈现中、北部高于南部的空间格局,优、良、差等级的生境质量所占面积比例提升,中等级生境质量所占面积比例大幅度降低;全市14个县(市、区)中,旬邑县的生境质量最好,礼泉县的生境质量提升幅度最为显著;生境质量变化的驱动力主要是土地利用格局的转变。咸阳市今后可在继续实行现有生态保护措施的同时,加大保护与治理力度,逐步实现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